原文地址:因西汉古井得名的小井巷作者: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
因西汉古井得名的小井巷
2017年02月24日 方莉
刘文生
通讯员方莉 全媒体记者刘文生
在襄阳城内有一条呈南北走向,南自西街,北止积仓街的小巷,长约160米。此巷原是襄阳城内交易柴草的场所,俗称柴场子。因柴场子南端有一口西汉时期的古井,场东侧陆续建立房舍,形成街道后,改名为小井巷。
上世纪50年代,这口西汉古井曾登上《人民画报》而名闻全国。
今年59岁的邓德瑛一直居住在这条小巷里。小时候,她经常到古井处玩耍。她记得井水清澈、甘甜,用井水做出的黄酒香醇可口。这口古井的石井盖上有人们踩出的足印,石头做的护栏上有绳子磨出的深深的绳槽。
上世纪70年代,扩建西街时,因古井在车道内,施工方想把井盘及护栏移走,填掉古井,在其上铺设水泥路面。许多人认为,这样毁掉古井实在可惜,但为保留古井让路改道也不现实,于是有人建议,不要填井,只需在井口铺上横板,就可以做到盖井与修路两不误。这个建议被采纳后,拆下的石井盘与石护栏被送到绿影壁院内,被保存至今。而这口古井现在小井巷巷口处的西街绿化带内,被泥土、草木覆盖。
说到小井巷的前身柴场子,邓德瑛说,她记得当年襄阳城周边,甚至南漳的一些人都把柴火挑到场子里卖,后来由于煤的普及,柴草交易逐渐消失,两侧陆续建起了房屋,形成了街道。
因小井巷在原五中的对面,五中退休教师李治和也见证了从柴场子到小井巷的历程。
“这条巷子因西汉古井而得名,可惜的是人们在这里已经看不到古井了。这口西汉古井被埋在城市主干道下面,车来车往,要恢复几乎是不可能的。”李治和说,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城市的历史不能忘记,如今许多年轻人已不知道这条小巷为何得名。他建议,相关部门应该采用适当的办法,将街巷的历史宣传出去,让人们记住过往。
http://xfrb.hj.cn/Read.asp?NewsID=13105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