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念兹在兹的故乡
——记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
艾子
何谓故乡?一个特定地域的祖先烧荒播种传承至今的历史,及其人文与精神的总和,就是故乡。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如果我们不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就没有真正的故乡;如果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已经看不见多少历史留下的印迹,我们不仅仅是留不住乡愁,而是失去了精神的家园。因此,每一个城市,都需要有这样一批守望故乡的“拾穗者”。
——题记
一
你听,时间在老屋的椽上啃得吱吱作响
古老的传说在书架上打盹,一两只夜莺孤独地歌唱
你看,蛛网在为手工作坊逐一贴上圆形封条
河流一瘦再瘦鱼群失踪
乡村衣带渐宽沉默寡言
城市的铅华越堆越厚
一张一张面孔都似曾相识
这是一份简单的团队工作成绩单——
2005/2006 不对称的视线:襄樊青年摄影师七人联展。
2007
纪录片《漳源纸事》获第29届东京录影节优秀作品奖。
2007/2008
参与福特基金会资助、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主持的“公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模式示范项目”。
2008 留住记忆:老樊城影像展+公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模式示范项目宣传季;同年,团队荣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
2009
公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模式示范项目汇报展(北京);
流年顾影:2009芒种映像回顾展。
2010 团队作品《拾穗集》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团队被襄阳市文明城市委员会和市文联表彰。
2011 文化遗产日在襄阳市图书馆举办《薪传:老河口木版年画艺术文献展》在南开大学校友资助下,启动“漳河源自然生态与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12 “草根七年行——拾穗者保护文化遗产成果展”在襄阳市博物馆开展;同年,在全市“创五城、迎节会”动员大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高度评价了该团队。
2013 “遗落与重生——漳河源纸艺展“在襄阳市展览馆开展
2014 荣膺湖北省首届十佳“民间文化守望者”称号,同时成为襄阳市“2014感动襄阳十大人物”候选人。市委宣传部给出的事迹简介为:成立于2005年,秉承着“回到田野,守望故乡”的理念,志愿奉献襄阳本土文化、汉水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传播和保护。9年来,开展田野调查逾3000余人次,有效工作时间超过31000小时,在各级主流媒体刊发文章580余篇,图片1170余幅,DV作品14部,出版集体著作1部。
2015 这一年,对团队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一是成立到今天,刚好走过10年历程,《拾穗二集》《拾穗十年》《纸物语》出版,举办“拾穗十年——拾穗者保护文化遗产成果展。二是这一年,他们再次小有收获——12月19日,第三届中国爱故乡大会暨2015年爱故乡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国农业大学隆重举行。作为年度人物中唯一的团队,登上领奖台,获得了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等机构联合主办的“2015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这是该团队继2008年荣膺“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人物”称号以来,再度获得的全国性奖项。
交上这份答卷的是在襄阳一个民间组织——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10年,在人生的旅途中也许说不上漫长,但十几个来自本市不同行业的人把“拾穗”作为一项事业坚持下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0年时间,这个团队成员也由最初的3人发展到16人,他们都有各自的工作,团队并没有经费,大家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和平时的工资,挖掘保护着散落在民间的文化,将一个个项目依次推出:南漳古山寨、老河口木版年画、漳纸工坊——自然生态与人文遗产保护项目、文化岘山、樊城历史街区文献档案、汉水流域文化考察、荆山传统村落、三国遗迹寻踪、文化遗址探访、民间文艺、锦华馆舍收藏等……静下来,仔细梳理,你会发现:在荆山山脉的皱褶深处,在断垣残壁中间,在乡野田垄之上,竟然还散落着不少这么多文化的遗珠,那是故乡原初的记忆;你会惊讶:一个民间团队,利用业余时间拾捡的这些遗落的文化之穗,把这些藏在深山人不知的历史遗迹推向全国,放大了它们的价值,是如此丰硕和饱满;你会伤感:这是一个建设得很快同时又破坏得很快的时代。最宝贵的东西,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掉。我们总在不断建设一个新的家园,但有一天当我们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的精神已经流离失所;你会无比感慨:如果人人都象“拾穗者”,有奉献社会之愿,有坚守初心之志,有热爱城市之情,汇聚在一起的力量该是多么强大。正是“拾穗者”,用他们的方式,让我们明白文化的价值有多大,什么才是我们这个城市最珍贵的东西。
二
快走,趁着干粮、清风和民谣还没过期
趁着种子还能调理我们紊乱的肠胃
让我们顺着城市的树冠深入民间
让我们将蛰伏于民间的生命底音一一聚拢
让我们为这一片楚山汉水留下原汁原味的拓印
“寻找,寻找,寻找源头 寻找根脉
我们要寻找回家的道路……”
2005年是拾穗者的元年,还是“背包客”的李秀桦、摄影发烧友张玉涛和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邵爱民,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组成了一个民间文化工作群。在商议为工作群取什么名字时,身为美术教师的邵爱民,想到了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于是“拾穗者”应运而生。李秀桦则提议以“回到田野,守望故乡”作为这个团队的行动理念。
从此,他们以捡拾散落在荆襄大地、汉水流域的文化遗珠为己任,开始了艰难而快乐的文化行走。
他们拾到的第一颗珍珠,当属南漳古山寨。今年,正好也是他们发现古山寨的第十年。
在莽莽苍苍的荆山山脉里,近200座古山寨已在漫长的历史烟云中沉睡多年。拾穗者虽不是古山寨的发现者,但就古山寨的内在价值而言,说他们是发现者绝不为过。第一次和古山寨亲密接触是2005年。当时,李秀桦参加了一次户外活动,在卧牛寨宿营。清晨,天刚露出鱼肚白,他一人走出帐篷,当他看到树影和雾气中笼罩的古山寨,一种神秘和奇特的感觉在心中弥漫。第二天,李秀桦又登上了春秋寨,这座修建于悬崖之上的山寨,三面环水,地势险要,甚为壮观。这些神秘的山寨何时所建,为何而建?这都勾起了李秀桦探访的兴趣。于是这一年的五一长假,李秀桦和团队的其他成员组成了一个山寨探访小组,借用朋友的越野车赴春秋寨、卧牛寨和青龙寨采访和拍摄。《南漳山寨:中国的马丘比丘》《南漳古山寨》《南漳古山寨探源》《保安寨:从嘉庆到同治》《南召楚长城与南漳古山寨》等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产生的。他们把踏访过的古山寨,通过文字、通过图片源源不断地推向本地媒体,推向外地媒体,进而推到《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11月,《中国国家地理》用12个页码发表了《南漳古山寨》专题,引起轰动。这是有关襄阳历史地理题材首次在《中国国家地理》这样专业杂志刊载。古山寨由此引来全国的关注。在4年多时间里,拾穗者共踏访了南漳、保康、谷城不同类型的数十个山寨,还赴河南南阳和“楚长城”做比对研究,拍摄图片万余张,记录田野笔记数万字,发表文章50余篇。今天,南漳春秋寨能得到开发,拾穗者功不可没。
“拾穗者”捡拾的第二颗珍珠当属老河口木版年画。
众所周知,中国民间的年画历史源远流长,其独有的艺术特点和强烈的地方特色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标签。但在10年前,老河口市陈义文老人的木版年画鲜为人知。2005年,“拾穗者”走进了陈义文的家门。那时,陈义文的年画经营惨淡,生活难以为继。此后,“拾穗者”多次赴老河口看望老人,除了买衣送米,并记录下木版年画的制作技艺,通过文字、图片和展览来展示传统美术的魅力和价值。在拾穗者一年一度的年会上,他们通过拍卖年画作品为老人改善生活和创作境况。2011年,拾穗者在市图书馆举办《薪传:老河口木版年画艺术展》。在不断地宣传下,2011年老河口木版年画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单,之后正式成为国家级非遗。陈义文家所在的无名小巷也被命名为“陈义文巷”。如今的陈义文老人已经成为襄阳妇孺皆知的“市宝”,木版年画成为襄阳的文化符号,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更可喜的是,陈义文的孙子接过了爷爷的手艺,成为木版年画的传承人。
南漳漳河源头的“漳纸工坊”,则是“拾穗者”转变过去的行动方式,即从“被动守望”到“主动介入”的一个项目。
古老的手工造纸术被专家誉为“活化石”。2004年,他们第一次造访位于南漳薛坪漳河源头的中场造纸作坊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这个古老的造纸作坊,深藏在荆山的深处,依旧保留着传统工艺,他们直觉这个古老的技艺堪为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是楚地古老文化特有的遗留,具有人类学、民俗学以及建筑学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但它极有可能很快就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急剧衰亡,必须用现代记录手段记录传播这个民间技艺。为此,“拾穗者”多次造访漳河源,用文字、用图片记录下了这些珍贵的活文物,2005年以后,拾穗者团队记录和撰写的文字图片刊载于《中华手工》《南方周末》《旅行家》等杂志。2007年,他们独立制作的DV纪录片《漳源纸事》,获第29届东京录影节优秀作品奖。这极大地提高了这个地方的知名度,吸引了众多文化和户外爱好者造访。2011年10月,在南开大学校友的帮助下,他们利用有限的捐款,开展漳河源自然生态与人文遗产保护项目。从关注民生开始,筹建索桥改善纸民和旅行者出行,建设漳纸工坊手工纸文化博物馆,以期使古法造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2012年,漳纸工坊试制的竹纸“漳纸一号”试制成功。许多书法家试用了新纸,对纸的质量给予肯定。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试用后,在手工纸上题诗:“天然漳纸好,下笔有精神。古事今不去,拾穗乃功臣。如今,漳河源陈家老屋已成为“中国最美手工私游地”,也成为境内外游客亲近自然、探访人文的好去处。项目进行到第二期时,项目小组调整建设理念为”活化传承,生活美学,环境保育”,得到社会各界人士赞同。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后,“申遗”便成为全国各地政府及民间普遍关心的大事件。襄阳城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城池,近年来正式走上“申遗”之地。为保护古城历史,助力古城申遗,2016年2月,拾穗者发起“城砖回家”活动,意图让散落在田间地头、居民院落中的城砖回到城墙,为古城的维修、展示、研究发挥作用。他们的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其它民间组织及政府部门、媒体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到三月底,拾穗者共收集2000多块,其中带有历史文化信息的城砖数十块。
三
这个在汉江臂弯里滋养千年的城市
正头戴花冠日渐丰满
她有一个落地生根的名字
她有一本殷实辉煌的家谱
时间和时间的罅隙里她成长的身影忽明忽暗
现代与传统的交合处她独特的乡音千年难改
我们要悉心捡拾她遗落在这片古老土地的丝丝缕缕
为今天和明天织补一幅经纬清晰的画卷
记录,研究,保护,传播,是“拾穗者”工作的几种主要方式。
“印象中的城市,渐行渐远,所幸我们有相机,可以聚焦当下,让瞬间定格为永恒。”这是写在第一部《拾穗集》第一章中的一句话。“社会需要变化,文化需要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我们想用一种方式把那些文化元素保存下来,虽然我们只是记录者,但记录也许是保护的另一种形式,会增强居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这是当前拾穗者的“当家人”邓粮的口头禅。
尽管他们最初的理念是“回到田野,守望故乡”,但他们的视野没有局限于乡土。在他们看来,城市的街区与老巷,也是故乡。这些建筑虽然已显残破,却勾勒出这个城市的脉络,是这个城市的文化基因,是城市的根。面对古老的街巷由大而小,从有到无,“拾穗者”最早背起设备,成为记录原住民生活、留住古老建筑光影的先行者,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大量最原始最真实的记录,刚开始,当他们去拍摄、口述记录的时候,有些人是善意的不明白,也少不了遭遇恶意的态度。善意的就耐心的解释,寻求居民的理解和配合。他们和老居民聊天,自费赠送拍记过的居民相片,这既是对居民支持的一种回馈,也是居民参与文保的一种形式。张玉涛、徐信、多久,除了一直坚持拍摄记录历史街区的点点滴滴,还自己掏腰包冲印照片,把照片送给居民,慢慢赢得了被拍对象的认同,也渐渐唤起了市民的文保意识。
陈老巷坐落在汉水之滨的樊城,百年来一直是热闹繁盛之地。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一条不足200米的小巷子,以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和曾经流金淌银的富饶,在古城襄阳的“九街十八巷”中大名鼎鼎,也因完好的保存成为襄阳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遗存。其中,41号阮祥泰老字号旧址(原门牌号为42号,为经营布匹生意的黄州帮老字号),更是以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一个商业繁荣时期的一个样本,得到一些大专院校研究者、本土历史文化爱好者和摄影师的关注。推开阮祥泰锈迹斑斑的铁皮大门,不但可以管窥老宅的过去,也可以推测这条小巷的历史。
如何在摧枯拉朽的城市建设运动中保护好历史街区?2007年,拾穗者参与中国记忆网发起的“公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模式示范项目”,他们利用2万余元资金,修缮、保护了阮祥泰旧址,开始了一次修复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具有标本意义的探索,为官员、学者与居民提供了亲密接触的机会,将历史街区民间保护的积极探索推向更高层面的互动。这个项目结束后进京参展,获得同道认同。
岘山是襄阳“名山、名水、名城”一体化格局的重要构成元素,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众多的人文景观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并以此跻身中华名山之列。近年来,岘山的文化符号正在令人担忧地渐渐流失,寺观倾颓、碑碣磨灭、一亭不存,这些文化符号的纪录、整理以及恢复已经刻不容缓。有鉴于此,由李俊勇牵头,拾穗者自2008年以来,十数次实地踏勘岘山文化遗址,解读岘山摩崖石刻,拍摄描摹岘山自然美景,试图对岘山进行全景式扫描,挖掘其文化内涵,让岘山这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推动岘山文物的保护。2009年4月,《襄樊日报》刊登方莉撰写的《李曾伯纪功铭试解》,李俊勇以《李曾伯纪功铭正误》跟进,赢得我市著名文史专家、湖北文理学院教授叶植的关注并写作《简解襄樊铭》一文参与争鸣。三篇文章连续刊出,使该摩崖受到空前关注,也引起了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摩崖价值的再认识。2013年,该摩崖升级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2010年2月,李俊勇写成《程九万诗并记解读》一文,通过小小的铭文透视襄阳在宋代的军事、政治地位。随着《重修岘石寺碑》的整理挖掘,岘石寺的历史沿革也初见脉络,为恢复岘石这一襄阳历史风景名胜区奠定了基础。2012年,他们在正在开发的唐城附近考察时意外发现了古洄湖遗址,洄湖是襄阳历史文化的重要坐标,见证了襄阳在汉唐的辉煌时代,这一发现对岘山以及襄阳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佐证。在团队和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洄湖遗址的保护也取得了开发商的支持。他们与政府部门通力合作。2012年,李俊勇、方莉二人全程参与了市政协文史委《千年习家池》的编撰工作,并完成市社科联2012年度重大课题之一的《华中胜景——岘山文化纪略》的研究,协同发布《襄阳十大美景报告》。于此同时,自2008年以来,他们先后四次带领在校大中小学生进入岘山,让青少年领略了襄阳在历史上的传奇魅力,增强了家乡自豪感,同时也兼顾了资源、环境教育,为襄阳未来的发展播下薪火相传的种子。
拾穗者还很早把目光投向了我们的母亲河——汉江。从源头陕西宁强,到上游的汉中、安康、十堰,再到下游的仙桃、天门、汉口,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尽管如此,他仍然没有停止对汉水的探访。几年来,他和伙伴们继续在汉水沿线行走,留下记录南水北调中线移民的大量珍贵影像。此外,他们还参与了旬阳的中国汉江博物馆的建设。从展馆立意到实物收集和展览陈列都付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辛苦努力,同时也积累了民间组织参与文博事业建设的经验。
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重新发现也是团队一直进行的工作。尽管他们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民俗学或人类学工作者,他们所采集的材料以及对于材料的分析甄别,距离真正的科学研究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其高度的文化担当意识和严肃的探研精神,对于专业的社会学研究者也是值得敬重的。其中有些文章还颇具田野调查的第一手文献资料的科学价值。这里举两个例子,一是艾子的散文——探索楚人“巫音”和“端公舞”的《穿越黑暗的歌与舞》,一是李俊勇的散文——《襄阳腔与京剧“乱弹”》。前者用优美的文字记录描述了一种楚国远祖流传下来的祭祀乡俗,后者用科学的态度探究了襄阳地方戏与京剧的深刻渊源。在前一篇文章里,作者用自己的眼睛见证了一幕原始舞蹈的每一个环节,记录了《山海经》的现代通俗版本:“孝家一副好棺材,说起棺木有根古。昆仑山上一棵树,此树名叫长生木。左边枝头凤做窝,右边枝头老龙洞。只有盘古神通大,手执一把开山斧。先天元年砍一斧,先天二年砍半边,先天三年才砍倒,先天四年落凡间。鲁班先师一句话,先造死,后造生,生生死死根连根,万古千秋到如今。”这段“端公舞”唱词内容丰富,既含有大量原始神话、历史传说的因子,又不乏现代人的理解想象因素,对这一歌、舞的记载描述本身就具有较高的人类学和民俗学价值。后一篇文章则是一篇颇具开新精神的学术随笔,它以详实的史料和严密的逻辑,为国剧京剧的来源找到了一种新的说法,不论对于襄阳地方戏“襄阳腔”的研究,还是对于京剧的来历研究,都具有启发意义。
拾穗者召集人邓粮有次曾开玩笑地说:“记录有时是无力的。”
记录真是无力的吗?守望真是被动的吗?我们分明看到,记录就是保护,守望即是建设。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唤起了更多人的文化自觉,也放大了这些物态遗存的文化价值。不是每一个城市千城一面,大造一批高大上的房子就叫建设。留住了珍贵的东西,就是对家乡的建设啊!
四
赤着脚更清晰地感受岁月的起起落落
没有翅膀,祖先的巧手足够牵引我们目光飞翔
隐姓埋名的山寨黯淡了当年的萧萧马鸣
干涸消瘦的河流竭力喂养着人们膨胀的欲望
生动鲜活的民谣已经人亡歌歇
属于我们的独特记忆在岁月的皱褶里蒙尘纳垢
我们一次一次撕开时间和记忆的封条
站在故乡这棵大树下守望日影月移
既幸福又哀伤
有人好奇拾穗者到底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企业专业技术人员5人:邓粮、张玉涛、阳光、施锦华、褚连生。
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6人:李俊勇、方莉、李秀桦、叶经房、徐信、杨家香。
银行职员2人:任爱国、魏冬玲。
传媒工作者2人:魏遵明、马军。
民营企业家1人:颜拥军。
客观地讲,这些人并不是十分专业的文化工作者,他们之间受教有差异,年龄也参差不齐,但这支由国家公务员、民营企业家、编辑记者、工程师、银行职员和自由职业者等组成的群体,既不同于在象牙塔里呻吟的各种沙龙,又与时下追新求异的各色“驴友”迥然有异。他们愿意担责任,乐意以苦为乐,情愿傻傻地去干“精明人”都不愿意去干的事情,每个人在团队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李秀桦,网名行者。这位特殊低调,不乐于抛头露面的“拾穗者”的发起人,已经坚持了十年。十年的时间,他从一个英俊潇洒的帅哥变成一个沧桑感十足的大叔,用他家人的话说,“青春都丢在路上”。诚然,为了拾穗,他付出过沉重的代价。那是2006年农历正月,在拍摄蜀河古镇的黄州会馆时,不小心在多年失修的楼板上一脚踩空,从4米高的二楼坠落,造成严重的腰椎骨折,从此留下不能负重、走路不利索的毛病。十年间,他算得上是殚精竭虑,身体力行,把所有的休息时间和聪明才智全部用作了拾穗——北京、苏州、安康、武汉、南阳的文保公益人都与他有密切的联系;他也把自己微薄的工资收入花在了路上。路途遥远,常人去一次再不会去第二次的漳纸工坊,他去了20次;从南漳古山寨到传统村落麻城河、冯家湾,从陈义文到旬阳汉水博物馆,从汉江全线考察到,都留下他的足迹。家人心疼他的身体,吓唬他:“你每出去一次,看上去都要老1岁。”他若有警醒,但三天一过,遍地的麦穗又在梦中出现。休息日一到,便又匆匆上路。
邓粮,网名释溢。现在的拾穗者召集人,铁路工程师。2011年,他轮值当上拾穗者的主席,大家从此叫他邓主席。他把国企的大度包容、不卑不亢、张弛有度的精神带给这个团队,让这个团队氛围变得更加温馨和开心。在他的带领下,说大家是在一起做事,更象是在一起happy,享受过程。作为一个民间组织的掌门人,他自己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可这个带头人也不好当,一没钱,二没权,为了襄阳城市记忆馆早日落地,他不厌其烦地和各个部门请示报告、综合协调,他说做好事也要有“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精神。
李俊勇,网名刘浪。工作之余,因为自身文学和历史的双重视角,他从专业的角度对“拾穗者”的各个项目进行可行性审核,提出应该达到的目标,修改的方向,可谓拾穗者的“文胆”。
施锦华,网名锦华馆主。十年前一次户外活动与顾问李治和结缘,于是以一己之力,收藏襄阳三千年来散落的文物;以高中学历,在当地媒体发表各类文章100余篇,吸引多家电视台现场报道。襄阳市著名文化老人邹演存为其题字:锦华馆舍。
褚连生,网名楚留香,阳光。团队成立之初就想用动态影像方式留下城乡文化遗产的点点滴滴。他们自己出钱购置设备,学习视频的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以DV入手,留下了一批宝贵的地方文化资料,也见证了十年来的“拾穗者在行动”。
魏遵明(网名楚山农)、马军(网名西风瘦马),做为资深媒体工作者,他们自己不仅身体力行参与团队各项大型活动,而且利用各种机会宣传拾穗者。可以说,正是他们通过不同媒体的放大,拾穗者团队才广为人知,家喻户晓。
张玉涛,网名逆风飞扬。“在前街转了一整天也没把相机拿出来,但这并不代表没有收获,因为每一次去都会对它有新的认识。在老街生活的那些人们逐渐成为我关注的焦点,重新审视自己拍摄的作品,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变得意义深刻。他们的生存状态、工作状态才是我要表现的主题。因此,我的镜头中有很多老人和孩子,在我的眼里,老人代表着睿智,有着经历沧桑的领悟和宽容;小孩代表着活力,充满着对未来无邪的期望和梦想。”这是发起人之一张玉涛写的一段话,他从2000年就开始关注樊城历史街区的一切,坚持拍摄和记录,为古城留下大量影像作品。
杨家香,网名襄江水。拾穗者注册后的秘书长,内当家,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和外宣工作被她处理得井井有条,保障了团队的快乐成长。同时在“樊城历史街区文献档案”项目中,克服困难,一个人完成了60余人口述史资料。
徐信,人称小徐。团体中的“大龄青年”。出生在武汉,生活在襄阳,爱襄阳爱到骨髓里,爱团队爱到血液里,以极大的热忱行走汉江两岸五十年,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影像资料。其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珍贵照片,把拾穗者的历史向上延伸了五十年。
方莉,网名嫁与东风。借用学校这个平台,一次次将本地的文化传播给下一代;不辍笔耕,与李俊勇出版《襄阳岘山》。甘于寂寞,一头埋进浩瀚的文献古籍中考证、推理,许多学术性成果问世。假以时日,她将收获最大的“麦穗”——新生代中的拾穗人。
颜拥军,网名展颜。从扶老奶奶过马路的公益人成为“拾穗者”的一员,他把自己租借的场地奉献给团队成为基地,多次利用市政协委员的身份建言献策。默默无闻地拓宽了“拾穗者”的关注视野,为团队注入了活力。
魏冬玲,网名多久。襄阳知名摄影家。身为多个摄影组织负责人。对摄影有很深的思考,同时也积极行动。在“樊城历史街区文献档案”项目中,因为多次拍摄老樊城的大街小巷,和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于是她得到一个“街长”的称号。
“在我们这样一个因为建设得很快,同时又破坏得很快的时代,因为不小心,因为不在意,把文明砸碎了、扔掉了,拾穗者们打捞历史,捡拾未来子孙们认识祖宗的证据,这种文化热情是一种伟大的情操。”央视著名导演夏骏在襄阳拍摄大型纪录片《汉江》时,如此评价拾穗者。
或许,他们没有夏导说的这样伟大,也没有去刻意追求这种伟大。对他们来说,艰难而快乐的行走,去寻找,去发现,去采访,去记录,去测量,去发表……只是他们喜爱的,让他们自如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说,在这座古城的山川河流里,埋藏着诸多英魂,然而,很多人的名字和事迹已被今天忘得很干净了,他们乐意把目光和双脚投向隐藏在深山的一块碑刻,一块摩崖,以敬畏之心拂去历史的烟云,把那些不该被遗忘却已经被遗忘的历史告知今人与后人,仅此而已。
这是一种低调的表述,彰显的却是他们高尚的情怀,和对故土道不尽的爱。君不见,古城襄阳,是一座人文厚重的城市,楚人祖先的筚路蓝缕,大汉王朝的龙飞白水,三国鼎立的风云变幻,盛唐都市的无限风流,宋元之际的硝烟弥漫,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可圈可点的重笔。刘秀、刘表、诸葛亮、羊祜等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人物灿若星辰;秦楚争霸、三国争雄、宋金之战、宋蒙之战,为这“兵家必争之地”写了沉重和壮烈的注脚。这座城市遗留人文化符号俯拾皆是,足以让人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解读。随着岁月的磨蚀,遗落在深山或乡间的各类碑铭,摩崖石刻、建筑匾额,往往无人注意,而它们可能是一个地域最原始最珍贵的文化记录和历史见证和不容舍弃的文化符号。于是,抢救和挖掘这些有价值的文化符号,还原那些影响襄阳历史却已被今人遗忘的历史人物,成了他们越来越明确的目标、自觉担纲的任务、爱故乡有一种方式。
五
或许我们无力阻止时间的侵蚀
二千八百年的阳光褪去了太多记忆的光泽
或许我们清楚一些事物已经不适应今天的气候和土壤
终究要被时间的杂草覆盖枯荣难测
但在历史成为故事之前
我们要与时间赛跑
听懂每一段残垣断壁的手语
沿着古老的诗史为你开掘的河流回溯
源头不枯水草丰美
在飞驰的时光里行走,交流,碰撞,探讨,拾穗者也在一天天地成长。标志他们从草根团队的稚嫩到成熟的成果,就是他们的集体著作《拾穗集》《拾穗二集》。
翻开两本长达百万字的本土文化出版物,你会发现,在历史文化研究方面,拾穗者有很多独到的发现与思考。李俊勇的《岘山摩崖“程九万诗并记”解读》就是一个显例。通过对“程九万诗并记”的扎实考辨,李俊勇发现正史居然对这次战役基本无载,程九万这个堪称民族英雄的将领几乎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
类似的文章还有《习家池发现〈习池四贤祠记〉碑》《解读“峙若拟岘”》《“荆州古治”背后的历史地理》等。此外,汉江大桥建桥史,襄阳腔与京剧的关系,清代要员程文炳与隆中古牌坊的关系,以及对于刘表生平与功绩的公正评价,都是此前没有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的。除此之外,方莉和李俊勇还对岘山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梳理。
有人说,这两本关于本土文化研究和记录的集成,完全可以作为襄阳的“城市读本”。的确,透过《拾穗集》飘着墨香的方块字,你仿佛可以看见:一群有着自觉文化意识的“文化草根”,数年如一日地在襄、汉大地上行走,行吟。他们忧心历史的孑遗,他们拾取历史的光荣,他们试图在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未来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是一群有着庄严使命感的建设者。
他们所做的工作,意义已经超越地域界限,其价值远远不止于对古城襄阳的追怀和对汉水区域文化的建设。
现在,我们已经很难算清每一粒麦穗的生卒之年
我们只有用朴拙的文字 真实的影像原始的声音
拼凑出故乡田野的真实版图
昨天的草根是明天最好的种粮
我们要悉心地一一收藏
这是本地诗人写给拾穗者的诗。正如诗中所写,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之下,汹涌的现代大潮,不断冲刷着一些古老民族的历史记忆,淹没着一些古老文化区域的“地方性知识”,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们怀着失语的焦虑在进行着文化抗争,同时也在进行着身份重建。广袤的中国当然属于这种文化重建的主战场。在这个历史关口,拾穗者工作群用他们的“行为艺术”为人们指明了一个方向,他们宣告“用微弱的力量放大了自觉自愿的民间文化活动的价值,以笨拙但很执着的行动显影了一种常人视若不见的物态遗存的文化价值”。当然,他们也认识到,“拾穗的道路还很漫长,而且前方的路可能布满荆棘,但必然充满神秘、充满魅力。一路风尘一路景,万般沉重万般轻。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生活有‘诗与远方’”。为了心中神圣的“诗与远方”,他们将继续前行。正如成员李俊勇所说,“我们且行且思,且忧且乐,永不停步,没有终点。”
(作者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