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襄阳!你早!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6

一张明代襄阳地图的解读

$
0
0

□冯博文

  古代地方志往往插有地图,本文选取万历《襄阳府志》中较为详细的《襄阳府图》来做一些简要的解读,了解明代地方志中地图背后隐藏的思想观念。

  万历《襄阳府志》是现存的三种襄阳府志之一,由万历年间吴道迩编修。此书插入多张襄阳府及下辖县的地图,笔者在此选取其中较为详细的《襄阳府图》来做一些简要的解读。





  这张图标出的地名大致有官署、祠宇、寺庙、驿站、山川等。地图正下方标有“正北”,表明此图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上北下南作图法,而是上南下北的布局。

  绘图者在樊城的左上方(实际是樊城的东南)勾勒出一些帆船的轮廓,大致反映汉水北岸、樊城一带水运发达、商贸繁盛。明代文学家顾璘就曾在此吟诗道:“西上襄阳百里程,揺船买酒醉樊城。”但是,本应是“衢巷商贾,列肆绝汉”的樊城,除了城墙与城门外,城内竟没有任何标注,可见在绘图人心中,樊城城内似乎没什么值得关注。

  翻阅《襄阳府志》我们得知,当时樊城城内没有任何官署,或许正是城内缺少标注的原因。既然樊城城内是空白,那就看看樊城城外和襄阳城内外。

  樊城城外有三个地名,可以辨认出其中两个——接官厅和北泰山庙巡检司。接官厅是负责接待来往官员的场所,占地面积往往是一两百平方米;北泰山庙巡检司则是设于靠近鄂豫边界的一处缉防机构,本在樊城北70余里处,绘图者却并不在乎它与樊城间的实际距离,硬生生地画在地图下方。

  以上,我们可揣测,在绘图人眼中,更看重权力与秩序。

  把目光投向汉水南岸的襄阳城。城墙用于防御,它本身就是地方权力和秩序的象征;城墙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生活空间,明代的城市中“坊”与“市”(坊指住宅区,市指市场)间的界限早已被打破,本应是街市繁荣的景象,但和樊城一样,地图上对屋舍或市街没有任何标注。

  我们只能在襄阳城中看到六处孤立的地名,无一例外,能够辨清的五个地名都与官府有关:襄阳府、襄阳县、襄阳卫、镇南楼(即昭明台)、襄府(即襄王府)。再看城外,有六处地名,教军场为军队服务;汉江驿为官府间往来服务;铁佛寺是寺庙;三贤祠、禹王庙是祭祀先贤的场所,社稷坛则是祭祀土神(社)、谷神(稷)的场所。古人认为“社稷主此土,而先圣主此道”,三贤祠和社稷坛是最受官方重视的地方祭祀场所,每年的定期祭祀是地方礼制的重要部分。

  由此看来,这张方志中的地图,最醒目的都是与官府相关的标注,而与民众生活相关的屋舍、街道却难觅踪迹。

  对于一个合格的地方志地图绘制者而言,一张方志地图里最重要的便是能彰显地方权力与秩序,大到王府、府衙,小到接官厅、巡检司。

  仅从这幅图来看,俯瞰万历年间的襄阳,目之所及,官署、公权力无处不在,却没有熙熙攘攘的十字街和繁忙的樊城码头,这也就是葛兆光(曾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先生所说的明代方志地图的“目中无人”和“大公无私”了吧。

  (作者系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系2013级本科生)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