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襄阳!你早!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6

铜鞮巷:一个尚武时代的回响

$
0
0

通讯员方莉 全媒体记者刘文生


襄阳城的中心地段,有一条巷子叫铜鞮巷。

鞮,这个字不好念;铜鞮的意思,很多人更不知道。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古城襄阳几乎每一条街巷都有不凡的来历。铜鞮是山西沁县的古名,早在春秋时晋国就有了铜鞮山、铜鞮邑,但是,南北朝特别是唐代以后,铜鞮却成了襄阳的代称。这当然少不了诗仙李白的大力宣传:“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襄阳曲》“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

一千两百多年前,李白走在盛唐的襄阳街头,耳边充盈的都是《白铜鞮》的歌声。这首歌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是大名鼎鼎的梁武帝萧衍所首唱。

西晋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东晋建立,襄阳作为南渡的重要通道,成为一些北方士族高门的安置地,为了便于管理,以襄阳为中心,先后侨置了司州、雍州、秦州、梁州、河南郡、上洛郡、广平郡、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始平郡、建昌郡、昌国郡、南天水郡、义成郡、义阳郡等北方州郡。宋元嘉26年(449年),又改雍州为实土州,划出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为侨置雍州的实土,治所在襄阳。齐梁时雍州地位举足轻重,往往以宗室、权臣、王子出镇。永泰元年(498年),萧衍担任了雍州刺史,镇襄阳。

文武兼备、志向远大的萧衍,遇上了历史上有名的一位昏君——齐东昏侯萧宝卷。萧宝卷本人极其荒淫且懒于朝政,任用奸侫,却大肆诛杀辅国之臣,这其中,也包括了萧衍的哥哥萧懿。有鉴于此,萧衍就把襄阳作为进可图功退可避祸的根据地,用心经营。他积极进行军事准备,秘密制造各种器械,大量砍伐竹木,沉于檀溪,以便以后修造舰船,又秘密招揽襄阳健儿,组成听命于自己的军队。同时,派人四处散布流言,说什么樊城是王气所在,萧衍住所上空有五色回转,状如蟠龙,为其起兵提供祥瑞。

这些流言之中,就有一句童谣:“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这是什么意思呢?

隋书《乐志》记载:“梁武帝之在雍镇。有童谣云‘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识者言曰:‘白铜蹄谓马也。白,金色也。’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扬州之士皆面缚,果如谣言。故即位之后更造新声,帝自为之词三曲,又令沈约为三曲以被管弦。《古今乐录》曰:‘襄阳蹋铜蹄者,梁武西下所制也。’沈约又作其和,云:‘襄阳白铜蹄。圣德应乾来。’”

永元三年(501年)一月,萧衍自任征东将军,发檄文于京师,指斥萧宝卷悖德乱政,奸佞梅虫儿、茹法珍擅权专杀,声称替天行罚,废昏立明,遂率雍、荆、梁等数州之兵顺江而下,一路进军,到当年十二月,都城健康被攻破,萧宝卷死于宫中兵变。以襄阳健儿为主力的萧衍军队,果然力克扬州兵,“反缚扬州儿”,应了童谣。这种用童谣、歌谣来造舆论的形式在历史上经常被使用,是“谶纬”的形式之一。著名的有陈胜吴广起义中的“大楚兴,陈胜王”,汉末,人们诅咒董卓,也有歌谣唱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上,不得生。”来预言他的死亡。

襄阳健儿以神勇善战著称。萧宝卷曾派重要将领萧颖胄驻守荆州以防备萧衍,萧颖胄的部下劝导他说,“江陵素畏襄阳人”,荆州是抗不过雍州的。萧颖胄最终率荆州之军投向了萧衍。

萧衍能够在雍、荆、梁数州形成席卷之势,使得周围将领纷纷归附,襄阳健儿的威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所率领的军队,也时时见到襄阳人的身影:韦睿,“率两千郡兵倍道赴之”;康绚,时任华山太守蓝田,“率郡兵三千赴衍”;冯道根,“率乡人子弟胜兵者悉往赴之”;柳惔,梁、南秦二州刺史,“起兵应衍”;毛泽东曾评价为“景宗亦豪杰哉”的曹景宗,当时任竟陵太守,更为萧衍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都是当时的襄阳健儿。

我们就以曹景宗为例,来看看襄阳健儿的勇武。曹景宗曾在封侯后回忆自己青年时期:“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鸱叫。平泽中逐獐,数肋射之,渴饮其血,饥食其肉,甜如甘露浆。觉耳后风生,鼻头出火,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其情其状,读来至今令人热血沸腾。

襄阳健儿,不但助梁武帝夺取政权,身登大位,对这位以文采著称的皇帝来说,襄阳健儿的热血神勇更给他以震撼和共鸣。中兴二年(502年),代齐建梁后踌躇满志的梁武帝,“更造新声”,亲自写下了《襄阳蹋铜蹄》(又名《襄阳白铜鞮》)三首:

陌头征人去,闺中女下机。含情不能言,送别沾罗衣。

草树非一香,花叶百种色。寄语故情人,知我心相忆。

龙马紫金鞍,翠眊白玉羁。照耀双阙下,知是襄阳儿。

在靡丽阴柔的齐梁体中,出现这样清新刚劲的诗作,实是异数。那种从襄阳发端的积极奋进、奋发昂扬的态势简直令人心折。而他的御用文人沈约也奉和道:“生长宛水上,从事襄阳城。一朝遇神武,奋翼起先鸣。”别处的男子到了襄阳,也容易被感染,成为积极进取的好男儿。

襄阳的尚武精神,于此而至极致。随着《白铜鞮》的唱响,流布全国,成了襄阳的象征。

以铜鞮为地名,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北宋时期的铜鞮坊,是专门铸造、交易武器的地方。宋代,武功暗弱,国家受尽欺凌,襄阳却不乏仁人志士,著名的爱国词人刘过写下了《襄阳歌》:

十年著脚走四方,胡不归来兮襄阳。

襄阳真是用武国,上下吴蜀天中央。

铜鞮坊里弓作市,八邑田熟麦当粮。

一条路入秦陇去,落日彷佛见太行。

土风沉浑士奇杰,呜呜酒后歌声发。

歌曰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

买剑倾家赀,市马托生死。

科举非不好,行都兮万里。

人言边人尽粗材,卧龙高卧不肯来。

杜甫诗成米芾写,二三子亦英雄哉。

慷慨激昂的诗句激动了几许英雄儿女!在整个宋代,襄阳抗金、抗蒙、抗元,几乎一直在对抗着侵略者的铁蹄,襄阳健儿,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以长达六年对元的襄阳保卫战再次赢得了世人的尊敬。襄阳的尚武精神,又侵染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铜鞮这一名称一直沿用下来,清代时又称铜鞮街,街通昭明台,可从侧门上昭明台。可见,今天的铜鞮巷,在鼓楼东侧,大致位置并没有改变。铜鞮的传承,似乎也在时刻提醒着襄阳人,不要忘了祖先的辉煌,更不要丢失了属于襄阳人的热血勇武、锐意进取的精神。

http://xfrb.hj.cn/Read.asp?NewsID=1305930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