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莉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多神的国度,到处庙宇林立,供奉着各种神灵,这种信仰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襄阳城当然也不例外,寺庙庵观曾布满大街小巷。管家巷作为襄阳城的历史老街巷,祭祀场所同样必不可少。
市七中退休教师张德超、原襄樊教师进修学院退休教师杨贵昌等人都曾在管家巷居住。据他们回忆,管家巷一带光是土地庙就有大小两座。
俗话说“万物土中生”,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土地的重要性,土地崇拜是起源最早的自然崇拜之一,在原始社会的农耕民族中开始流行。明清后,土地崇拜进入各级社会组织中,乡村、里坊多设土地庙。土地庙虽是庙宇中最小的一种庙,但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只要有人家便有此庙,所供形象多为白须白发、和蔼慈祥的老人。民间信仰中的土地神亲切善良,乐于助人,故对其敬而不畏。旧时百姓家死人必至土地庙“报庙”,另外,祭宗祠、扫墓、破土前先祭土地公公,有什么心愿也随时到土地庙去祷告。各地还给土地神安个配偶,称“土地奶奶”,与土地公公共享香火。
在管家巷处有一座较大的土地庙,有三开间,供奉着土地公公、土地奶奶的塑像。问起人们一般向土地公公祈祷什么,杨贵昌说:“什么都求!百姓经常去,香火很旺盛。”张德超还回忆,这座土地庙在民国时代被改成了“保公所”,新中国成立后成为“街公所”。保公所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推行的保甲制度的产物。十户为甲,十甲为保,若干保为联保。这里应该是一个保甲组织的办公地点,约管辖100户人家。新中国成立后保甲制度废除,以街公所代之。由于长期作为基层政府的办公地点,这个土地庙得以保留较长时间,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拆除,当然土地公公、土地奶奶的塑像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推倒了。人们所熟悉的镌有“湖北提督军门”字样的石碑,就是在拆除土地庙时从墙壁中拆出来的,如今仍立在土地庙的原址上。
另一座土地庙在管家巷挨着新街的南口,面积小太多了,老人们回忆,只有两平方米见方,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里面也有土地公公、土地奶奶的泥巴塑像,由于太小,根本进不去人,所以人们都是点了香在外面拜拜。这个土地庙的拆除时间,张德超记得很清楚,是1952年。
除了土地庙之外,管家巷附近的裴山庙也是一座大的庙宇。杨贵昌家最早在小北门外居住,他还记得这座寺庙,小时候在庙前玩耍过,他说起裴山庙,是我们襄阳话,念作裴(pi)山庙,也是三开间大,但是里面供奉什么老爷,杨老师当时年龄尚幼,并不知晓。裴山庙,查同治《襄阳县志·寺观》记:“在小北门内,有顺治年间断碑,仅辨数字,云‘裴山’,不知所自。”该条记载表明,裴山庙最晚建于清初。由于有这样一座庙宇在,管家巷边的东巷子又被称作“裴山庙街”。
另外,同治《襄阳县志》记载:“咸丰三年(1853年)……于小北门内裴山庙街四贤祠设北堂义学。”看来,这座四贤祠应该是祭祀本地历史上先贤的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