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襄阳!你早!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6

[转载]襄阳吕祖阁

$
0
0

《襄阳晚报》数字报 > 2015年04月07日 > 25版-城事周刊 > 

襄阳吕祖阁
2015年04月07日 田丰 方莉 本报    热度:155
[字号   ]
1936年2月,襄阳城吕祖阁城隍维修工程 市档案馆提供
刘庸之临《神化赐雍宝枣》 李俊勇摄
点击图像浏览高清图

  □田丰 方莉

  吕祖阁,是供奉道教祖师吕祖的地方。

  吕祖,就是大名鼎鼎的吕洞宾,中国唐末五代时道士。名喦(或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又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民间神话奉为八仙之一。河中府永乐(今山西永济)人,一说京兆人。少习儒、墨,举进士不第,遂浪迹江湖。传说后来游历长安,遇钟离权,经过“十试”(十次考验),师父授以金丹之道,因得道法,不知所往。北宋以来,民间关于吕洞宾的神话传说很多。元代时,苗善时收编为《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八仙之中数吕洞宾传说最多,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罗大经《鹤林玉露》、洪迈《夷坚志》均有记载。元明杂剧、传奇则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吕洞宾三度城南柳》等多种,冯梦龙《醒世恒言》亦有《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明代还有《吕纯阳飞剑记》上下卷,其他流传于民间的故事甚多。有关的故事、行迹、诗作等都收入《吕祖全书》。

  对吕洞宾的崇拜,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早期,吕洞宾主要呈现隐士、名医、酒仙、剑客等形象。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封吕洞宾为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真君。后被尊为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在将吕洞宾的崇拜推向最高点的过程中,全真教无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熟悉的金庸笔下所描述的全真教以及王重阳、丘处机等确有其人。全真教是中国道教的重要教派,始创于金代初年。创始人王重阳,自称在甘河镇遇钟、吕二仙,授金丹秘诀。大定七年(1167年)出关去山东传教,招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北宋时,全真教形成以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谱系的正宗仙传,吕洞宾崇拜带上了宗教祖师崇拜的威严性、神圣性及宣教性。自此,吕洞宾形象完成了一个普通民间散仙到宗派祖师的包装。同时吕洞宾还被描绘成制墨业、药贩、剃头匠、制香人、卖豆人、磨镜人、戏法杂耍人、修鞋匠甚至乞丐的宗祖,被这些人拜为祖师。所以,吕洞宾除了崇高的道教祖师地位外,又有广泛的民间信众基础,各地均建有吕祖阁、吕仙祠等专门的崇奉机构和建筑。

  吕洞宾与襄阳颇有渊源。黄鹤楼流传有吕洞宾跨鹤飞升的故事,该故事虽然有名,但仅流传于民间,而吕洞宾在襄阳的故事,则作为吕洞宾的重要显化神迹被记录。

  著名的永乐宫,因故址在永乐镇而得名,其正式名称是大纯阳万寿宫,其壁画在世界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去年,我市画家刘庸之结束了在永乐宫长达17年的临摹,回到襄阳举办了盛大的临摹壁画展。他告诉大家,壁画中有襄阳的故事。经过认真比对,我们发现,襄阳的故事是《神化赐雍宝枣》,位于永乐宫纯阳殿西壁。永乐宫纯阳殿有52幅吕洞宾仙迹的壁画,名为《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前四幅,瑞应永乐、黄粱梦觉、慈济阴德、历试五魔是他的传记。从第五幅起,依序为衡州肃妖、神应帝王、神化石肆求茶、度老松精……神化赐雍宝枣等。发生在襄阳的《神化赐雍宝枣》作为吕洞宾的重要神迹,位列其中。壁画旁还有小字标注故事简介,说的是:北宋嘉定十年,这一年的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襄阳府来了一个相貌奇怪的道人,脸上长着两个嘴巴,吹着一根铁笛。他自称是卖卦的,是两口山的人。有个叫雍宝的军官见他相貌非凡,就尾随他到城西一棵皂荚树下,只见道人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呼唤说:“雍宝,你上前来。”雍宝很奇怪:“先生和我素不相识,怎么知我的姓名?”道人说:“你有仙分,所以我特地来度你。”说完给了雍宝一枚枣子让他吃了,雍宝拜谢完毕,抬头看道人已倏忽不见,石上只留下一张纸,上有临江仙词一阕,雍宝看完后顿觉大悟,弃俗出家求道。人们对这件事感到很奇特,回想起来,所谓两口,就是吕仙翁呀。这个故事,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都很清晰,还有皂荚树这样的细节,或者真有实事所本。那么,雍宝到底成仙了没有呢?人们相信,他是成仙了的,因为,吕洞宾所赐之枣,一定不是凡枣,而是道教传说中著名的仙果——交梨火枣,道教典籍《真诰·运象二》称:“玉醴金浆,交梨火枣,此则腾飞之药,不比于金丹也。”光是吃了这些仙果,就能飞升成仙。

  另外,《吕祖全书》中还录有指为吕洞宾的一首诗,《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襄阳城里没人知,襄阳城外江山好。”对襄阳雪景有精彩的描述,其中岘山、凤林等地名入诗,表明诗作者确实对襄阳有相当程度了解。吕洞宾诗作伪托较多,但考虑到吕洞宾在襄阳及周边的密集行迹,此诗或有真实的可能性。

  这幅标注为“吕祖阁城隍”的老照片,由市档案馆提供,摄于1936年2月修理上一年大水灾后的残损城墙之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城隍,并不是后来我们叫顺口的城隍庙,也不是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而是城墙和护城河的合称,“吕祖阁城隍”就是吕祖阁段的城墙,照片反映的是修整该段城墙的情景,同期拍摄的照片还有“裴山庙城隍”。

  照片虽然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城墙的面貌,但一是城墙的位置关系缺乏呈现,二是吕祖阁本身也没有出现在镜头中。那么襄阳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吕祖阁在什么地方呢?吕祖阁的具体位置,各志书都没有记载,但从康熙年间宋代欧阳修“闻喜亭”诗刻在吕祖阁出土一事可以大致判断出吕祖阁的位置。康熙五十一年至五十四年,知府沈五杲任于襄阳,其间,“有僧于城东北隅掘地得石刻欧阳修和韩学士闻喜亭诗,知府沈五杲遂重建亭于城东北隅”。这里所提到的僧就是吕祖阁僧人。同时期的诗人岳宏誉有《和襄州闻喜亭诗原韵》诗,诗前有序道“襄城吕阁僧锄地,得欧阳文忠公诗碣”可证。后来,到乾隆年间,复建的闻喜亭再次毁弃,以上石刻再次寄存在吕祖阁。由此可知,吕祖阁与闻喜亭相近,也在城墙的东北角,应在长门以西到大北门之间,在民国时期依然幸存。新中国成立后,有学者据当时尚存的民间记忆记录吕祖阁在“东巷子东端与荆州街接口处”,这与历史信息是相符的,应该也是事实,或者,吕祖阁建筑在新中国成立后依然存在了一段时间。

  吕祖阁的存在,昭示了襄阳与这位著名道教真人的渊源以及襄阳人对他的崇拜事实,是研究襄阳古城宗教与礼制的重要资料。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