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日报》数字报 > 2015年03月25日 > 12版-品读襄阳 >
方莉 李俊勇
明代发生在城西南诸山中的雅集更为普遍。岘石依旧是人们常常相聚之所,前七子之首的李梦阳卜居襄阳,就曾多次造访此地,从其诗题《秋日访王生山中因与携酒蹑峤探蛮王洞觏古刻遂逾岭造岘石而饮二十二韵》就可以看出,他们在此地饮酒为欢的情景:“昔人竟谁在,吾道合狂歌。逞醉探云峤,逾巅憇石窝。洞昏剥字藓,岩袅挂巾萝。一水寒明练,千峰暮集螺。笑疑揺地轴,手可拂天河。窈窕奔山鬼,光华掩珮娥。预防羲驭速,取办鲁阳戈。”“公安三袁”中的袁宏道、袁中道过襄阳,在襄阳官员、士子的邀请下,遍游西南诸山名胜。在众口推崇的岘石,袁宏道与友相聚,写下《于野、于林两宗侯邀游岘石诸胜,得从字》一诗:“扫地藤花落,听泉茶具从。水光摇一郡,树色涨千峰。溪女争寻药,山民自种松。苍苔亟屐齿,应有昔贤踪。”以“水光”、“树色”二句极写襄阳山、水环绕的独特景色,为全诗铺陈了清丽绝伦的背景,中间描摹扫叶的山僧、品茗的骚人、采药的妇女、种松的山民,涉笔成趣,有景有人,末句则追忆古人,全诗既生机勃勃又意境深远。除了岘石寺外,谢公岩也是佳处,在昔日谢庄登临之地,他又与同游游戏笔墨,欢饮赋诗,写下《夏日同顾朗哉居士、王遗狂游谢公岩,主人于野宗侯留饮,共赋得途字中字》、《夏日冯明甫郡公招游谢公岩,同顾朗哉处士、于野宗侯剧饮,分韵得千字》等诗。从诗题可以看出,雅集采取的是分韵形式,与会诸人应均有赋诗。几人气味相投,相与从游之下,也大大激发了袁宏道的诗兴,在习家池,他又写下《游习池》诗:“深岩寂寂石花斑,浣却尘沙车马颜。是客竞来尝白水,几人归去伴青山。云泉到眼无多热,金紫蒙头第一关。三尺摩崖书大字,人生到此是清闲。”青山寂寂,泉流清清,让他油然而起尘外之思,于是功名利禄之心、车马劳顿之苦,一涤而尽,享受了人生难得的清闲之趣。
清代,岘山中雅集之所进一步扩大。首先,岘首山以羊祜胜迹依旧吸引着本地和来往的官员、士子。伴随着羊杜祠、岘首亭的屡次重修,一次次的雅集频繁发生。陈大文、陈廷贵先后就任分守安襄郧荆道时,均曾修葺羊杜祠而邀集同僚赋诗。在最近发现的羊杜祠旧址残碑中,尚有陈廷贵等人的诗碣一块,谓重修羊杜祠而赋诗,另有署名“萍村杨正邦”者相和。其次,习家池成为襄阳知府三月三日惯例修禊之所。道光年间,知府周凯在岘山中留下《游习家池诗序》、《周凯高阳池修禊诗序》两篇诗序,记载了一次同僚、一次全郡秀才的咏诗盛会,规模广大,极一时风雅之盛。岘山中的文人雅集,已经成为频繁发生、常态举行的活动。
而山深泉清的甘泉寺也被游人所青睐,很多人到此处煮茶烹茗,饮酒作诗,稀见的顺治《襄阳府志》存留数首同题次韵诗,李赞元、张尚、柯永盛分别有《春日登岘山》、《堕泪碑》、《甘泉》、《饮甘泉洞中》四首诗,从诗题看,三人当是由襄阳城南出,先登岘首山吊古,后折西南入山,游赏甘泉,在甘泉洞饮酒赋诗,这是一次典型的官员之间的雅集。此三人都大有来头。李赞元,本名立,字公弼,号望石,福建泉州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中进士,历任山东道御史、户科给事中、大理寺正卿、左都副御史、兵部右侍郎等职,以刚直不阿著称。李赞元本未有任职襄阳经历,但顺治十四年,李赞元奉旨巡视湖北,到了襄阳,正遇张尚刚刚就任抚治郧阳等处都御史,于是有了这样一次山中雅集。同来的,还有一位武官柯永盛,时在湖广提督任上。
三人中,以李赞元奉旨巡视,地位为高,所以首唱,张、柯二人步韵。以《饮甘泉洞中》为例,李赞元诗:“石门斜日对流泉,醉向此中赋尚玄。侵露时沾荒草覆,轻风常度野云眠。无边景色迷山径,不尽嘤声号树颠,多少利名尘世客,何人不笑饮中仙。”内容及韵致均平平而已,但从其中可以看出,当时甘泉寺尚存,并与甘泉相对。张尚和诗为:“清言如雪酒如泉,石室悠然接太玄。席地更无官长话,壶天防有道人眠。遥遥嵾岭看云际,历历江村隐树巅。多少酬唱成逸事,高名留处即真仙。”张尚的诗则高明得多,有景有境,景有远景近景,境有眼前出家人境界,又有胸次真仙境界。同样的,张尚诗也给我们留下了甘泉寺有石室的信息,与前面李赞元诗中的石门正相印证。作为军事统领的柯永盛诗则另有一番武人气象:“何事张兵夺酒泉,且来洞口学探玄。青山落日闻猿啸,碧草春风伴鹿眠。太白忘情诗倍放,伯英乘舆草尤颠。兜鍪未识杯中趣,独有粗豪似醉仙。”虽遣词不够雅驯,但难得的是一股蓬勃生机,在另一首《春日登岘山中》中更直言:“敢言有槊诗能赋,自愧无文韵可依。”
近现代,雅集之风并没有消失。1993年,我市重修仲宣楼,邀请当时全国著名学者云集襄阳,湖南成渤、浙江施子江、武汉白雉山等纷纷撰联,由著名书法家陈义经等书写,悬挂于仲宣楼两侧。其中,白雉山一副长联对襄阳人物、风物概括颇为精当:“吊古遐思,叹一代文星,彼天何极。蔡伯喈始识其才,汉献帝虚封其职,刘景升罔知其品,曹孟德差举其贤。瓜悬不食,河浊难清,风物独愁人,总怀尼父奔陈憾;登楼四望,爱中原胜迹,此地为佳。习家池南绕以趣,米公祠北衬以奇,鹿门山东映以幽,诸葛庐西联以韵。盛世当歌,九州齐颂,霜毫多愧我,孤负江郎失笔情。”这次盛会,可以说是襄阳文韵之余绪。
文人雅集,垂近两千年而不衰,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襄阳这座古老的城市别样的风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