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襄阳!你早!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6

[转载]诗人襄阳雅集多(二)

$
0
0

《襄阳日报》数字报 > 2015年03月18日 > 12版-品读襄阳 >

诗人襄阳雅集多(二)
2015年03月18日 方莉 李俊勇 
岘山上的“楚岩”摩崖。 朱维平 摄

  方莉 李俊勇

  清代,石幢在金石学界掀起热潮。石幢再次强势进入人们视野,始于王士祯。康熙十一年(1672年),王士祯在往四川赴任途中路过襄阳,专游岘首山,拜谒羊祜祠,欣喜地发现了这枚石幢,并在《池北偶谈》中记录:“襄阳岘山羊公祠有石幢一枚,凡六面,高六尺,每面阔九寸,有盖有座。”并在其后略备石幢大致布局及所能辨认出的三首诗。

  当时由于行役限程,王士祯匆匆别去,颇以“未及摩搨”为憾,其后,迅即从嗜好金石的门人张力臣处搜求得拓片,以备进一步研究和欣赏。十余年后,意犹未尽的王士祯,再次转托另一正在襄阳任职的门人吴国崟为其拓摩石幢。去信专托此事,足见其迫切之情,特节录如次:“汉江岘首,古今胜地,治中别驾,颇称闲曹,登临啸咏,风流何必减古人哉!岘山羊太傅祠,有宋石幢一枚,刻王原叔重修太傅祠事,和者自范希文、刘原父以下凡十有四人。宋贤题名,多刻下方。仆壬子岁过之,幢已半为粪土所拥,幸字画尚完好。及今无护惜之者,恐渐就湮没。足下政暇,能一留意,并摹拓数纸相寄乎?”

  十余年后,王士祯特地再次索要石幢拓片,或是出于再次补漏之意,但也足见他对石幢之念念不忘。多年后,他还有一首《岘山石幢》诗再写当时的惊喜之情:“浮江陟岘首,再拜羊侯祠。祠中古招阇,锐上如卓锥。题名多宋贤,文采令人思。高唱始原叔,吴范刘继之。周遭妙刻画,赵李名亦垂。庆历洎元符,国是如弈棋。风景尚依然,陵谷凡几移。名字照汉江,万古清涟漪。缅怀邹湛语,言咏生遥悲。”

  王士祯在《池北偶谈》的记载一出,除了掀起岘山石幢的研究热潮外,还引起了石幢的“六面”、“八面”的激烈争论。一些与石幢有过接触的学者纷纷提出石幢并不是王士祯所记的六面,而是八面。

  顾千里在《跋岘山石柱题名》中辩白称:“岘山石柱应八纸,今第六纸短仅及半,盖此面过泐,工人省拓耳。中多萃编失收,览者详焉。甲申正月二日,千翁记。”

  刘喜海则以《宋岘山晋羊太傅祠石柱跋》专章论述:“余旧藏整幅八面,近吴子宓观察又以剪本寄赠,因据两本合勘录文,并以襄阳府志所载全诗补注于旁,汇作一册,考其姓名爵里如右。”云云。

  顾千里、刘喜海在金石研究上均名噪一时,其中刘喜海尤以描摹精细著称,所言当不谬。而更可信的说法应来自襄阳本土学者、清末金石家吴庆焘,他亦在《襄阳金石略》中明确记载:“羊公祠有石幢,凡八面,高六尺,每面阔九寸,有盖有座。”石幢在吴氏在世时尚存,大有可能是亲见实物。上个世纪拆毁羊杜二公祠后,石幢不知所终。与襄阳历史上众多文物一样,其在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但在本土,却屡被忽视以至冷落、毁弃,令人痛心。聊可释怀的是,石幢虽已失去,但其文其诗,与历代歌咏岘山的不朽诗文一起,与那些纷纷雅集于岘山的前贤俊杰们一起,早已成为厚重岘山文化中的精粹英华,被历代的襄阳人民所吸纳,所传承,成为今天襄阳文化中优秀而独特的绚丽拼版。

  除了岘首山,岘山中另一处清幽之地——岘石,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袁中道《南归日记》记载了一次同样发生在北宋时期的雅集:“(岘石洞)旁石壁有字,依稀可识,为胡旦、谢泌、陈尧咨、窦学(下阙一字)。胡宦此即卜居。谢正守襄,陈方守荆,皆名士也。”文中所记前三人,俱有才名。谢泌,字宗源,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先任知县,后迁著作佐郎。端拱初,任殿中丞,著文章10篇,《古今类要》30卷献太宗,召试中书,入直史馆。历任右司谏,湖州、虢州、同州、福州、襄州知州。咸平五年(1002年)迁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判史部铨。其知襄州时为真宗大中祥符年间。

  陈尧咨则名气更大,字嘉谟,阆州阆中(今四川南部县)人。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进士第一,状元。历官右正言、知制诰、曾出知荆南,后改起居舍人、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陕西缘边安抚使、以尚书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翰林学士、武信军节度使、知天雄军,卒谥康肃。欧阳修《卖油翁》载有“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云云。很多人对卖油翁耳熟能详,却对陈康肃公尧咨较为陌生,这位以神射手载入史册的宋代名将,也曾把足迹留在襄阳,这是我们在漫读《卖油翁》时没有想到的,读来令人欣喜。胡旦,渤海(今山东惠民)人,字周父,喜读书,少有才学,善于文辞。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戊寅科状元。淳化二年(991年)任参知政事,四年为总计使、九年为盐铁使。后起为左补阙,复值史馆,迁修撰,以尚书户部员外郎身份知制诰。窦学则不详。石刻所记载的雅集活动,或是谢泌知襄州期间。今天,我们已经无缘见到这块珍贵的石刻,它或是在悠长的岁月中漫漶,或是被其他石刻所覆盖,但透过袁氏的记载,前贤的风雅之举,依然令人神往。岘石背后的另一块宋代摩崖也记载了晚于此的南宋另一次雅集活动,庆元丁巳(1197年)端午,正当战事渐紧之际,驻兵襄阳的鄂州都统赵淳在对岘石一带进行修葺后,邀请了时任京西南路安抚副使兼襄阳知府程九万、京西南路转运使朱致之等在此饮酒赋诗,共抒保家卫国的决心。由程九万记并诗,勒于岘石背后,至今尚可读。

  贵州蛮王洞中,有一则小游记记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重阳日,襄阳知府杨辅与转运使蒲叔献、都统制毛致通三人,“晓登汉皋,历楚岩,晚饮洞前”,三位古人,已经为我们探出了畅游城西南诸山的经典线路。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