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襄水历史文化宣传座谈会在襄阳日报社召开。襄阳文史专家、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方负责人、我市主流媒体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如何深入挖掘襄水文化底蕴、延续襄水历史文脉、合力做好襄水文化宣传大文章进行了交流探讨。各位文史专家围绕进一步挖掘襄水历史文化、优化沿途文化景观的规划建设、延伸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工程的积极影响、将文化融入自然生态景观、重现襄水古水道记忆等提出建议。
湖北文理学院教授叶植: 打造襄水沿岸风光带
以在未来十年左右,城区将同时拥有古城墙、码头与会馆两个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多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为标杆,以西安打造大明宫、通化迁建吉安城的气魄,在统筹规划襄阳港、古城、城南诸山、鱼梁洲的基础上,大手笔重金打造襄水沿岸风光带。
借鉴武汉、桂林等城市水系连通的治理经验来治理襄水。全面提升襄水和护城河的水生态环境,最好能从新集水库引水入河;通过响水闸连通护城河,从城东北、西北二端打通护城河与汉水间的阻隔,像桂林那样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舟船与行人自如无碍地环游襄水、洄湖、习家池、鱼梁洲、襄阳港、护城河、古城等,形成一个山、水、城、洲水陆多路同步贯通的旅游大环线,西推隆中,东举鹿门,可望将襄阳建成一座可深度游三五日的旅游名城和休闲度假高地,并彻底解决古城的排涝治污问题。
以潍坊改造污染严重的白浪河为生态友好型利用典范、移步换景的湿地公园之成功经验,还渠为河,恢复其空间序列连续变化、曲折清雅的自然湿地景观,以一些北欧古镇的绿化水平、风格为标准,对襄水进行四季花团锦簇的垂直绿化,拆除全部有碍观瞻的沿河建筑,用宽窄不一、多彩的景观覆盖古城与城南群山的全部过渡地带;将文化设施规划于城南至岘山间的街道两侧,形成一条贯通古今、洋溢书卷气的纵轴线,使汉水、古城、南山在景观意象上形成合体;丰富优化南山林木,适当恢复若干古寺。
以杭州西湖十景和南通濠河为参照,重点打造沿河六个节点景区,还原、丰富、充实襄阳所蕴含历史、地理、交通、征战、建筑、民俗、移民等方面的文化内涵,用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园林情景表达,突显文物古迹遗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合理设置游客集散地,将古城打造成一个大景区。
(节选自襄阳市政府参事室《参事工作通讯》2017年第一期)
著名作家、市委宣传部
原副部长段明贵:
襄水建设要突出三个重点
一段经典的乐曲一定要有华彩乐章,襄水建设也要有华彩乐章。襄阳文化积淀丰厚,人文元素十分丰富,建议在襄水建设中突出襄水源、马跃檀溪处、孟浩然故居三个重点。
首先要突出襄水源。据乾隆版《襄阳府志》载:“襄山,县西北五里,以水驾山而下,故名。其水南流为襄水,北流为檀溪。”“襄”有高的意思,襄山就是高山,襄阳城西南最高的山是扁山和尖山,襄山应该就在这一带。襄水发源于襄山,有襄山才有襄水。因此,建设襄水源风景点,应该考虑到襄山和襄水两个元素,一并规划,一并建设。
第二个重点是马跃檀溪处。这个地方文化资源特别集中。刘备马跃檀溪,一路跑到南漳水镜庄,遇到司马徽,得闻伏龙、凤雏之名,随后才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南北朝时期,当时大量雍州移民到了襄阳一带,朝廷便在襄阳设立了侨置雍州,萧衍任雍州刺史以后,便以襄阳为根据地,招兵买马,逐步发展自己的势力,并且把大量战略物资隐藏在檀溪湖中,后来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梁武帝。这里还有襄阳最重要的摩崖石刻《襄樊铭》。因此,应该下决心将严重影响这里风景的公路改道,将这里打造成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公园,集中展示三国文化、摩崖文化、佛教和道教文化、北津戌行政文化和南雍州移民文化等多重文化。
第三个重点是孟浩然故居涧南园。北涧是襄水的一段,也是襄水汇入汉水的入水口。孟浩然的家在北涧南边,故称涧南园。唐时的襄水可通舟楫,孟浩然经常乘船出行,也有很多诗人乘船前来看望他。襄阳作为唐诗高地,孟浩然是盛唐诗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是襄阳的一张重要名片。这里还有孙坚跨江击刘表的凤林关、白马寺遗址等。把这个风景区打造好了,就可以和现在的习家池、唐城相互呼应,对弘扬襄阳历史文化,打造襄阳旅游名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
地方文化学者方莉:
修复要突出水源文化、城源文化
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工程在水言水,总体设计格局大。襄阳市委、市政府花大力气对襄水岸线进行修复,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单位不仅要重视“外壳”的修复、包装,还要重视对其内在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襄阳因襄水而得名,而襄阳城的前身是楚国的北津戍。这是襄阳作为楚文化发源地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应该在襄水的文化挖掘中强调这种双重意义上的源头特征,在文化打造中把襄阳的远古历史渊源展现出来。
站在文化高度去看襄水,把襄水跟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历史脉络联系起来,突出水源文化、城源文化。上世纪襄水源头是个“活水窝子”,文献上称它为泉水坑。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工程应对源头进行修复,让人们重新看到源头活水。此外,还应该对襄水源头文化进行挖掘。襄水源自扁山,扁山在明代的时候被称为大铁山。襄阳有一位名叫曹璘的御史在此隐居,他在院子里修了个亭子,名叫见庞亭,向庞德公致敬,围绕这个亭子有不少故事可以挖掘。
(全媒体记者彭艺唯)
文史学者胡中才:
对襄水文化遗迹进行重现
沿襄水的人文历史景观中有两个地方要重视,一个是马跃檀溪遗址,一个是襄水入汉江处的习家池。
马跃檀溪遗址在真武山北侧,在它周边还有许多文化历史遗址,是集中了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三国文化于一体的景点。在马跃檀溪遗址对面,高僧释道安曾在此主持修建檀溪寺。释道安是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佛教中国化的奠基者、佛门姓氏的统一者、中国僧制的首创者。从文化传承以及发展旅游的角度来看,檀溪寺都是可以做出文章的。马跃檀溪遗址背后的真武山道观,在民间有“小武当”“小金顶”之称。《三国演义》中对刘备马跃檀溪有精彩的描述,马跃檀溪遗址是品三国文化的好去处。
马跃檀溪遗址的左侧,有一处摩崖石刻《襄樊铭》,它记载了发生在襄阳的一场意义非凡的战役。《襄樊铭》又名《李曾伯纪功铭》,是为了纪念南宋末年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击退蒙古南扰、光复襄樊两城而镌刻。
历史上,马跃檀溪遗址周边是一片水域,附近有渡口。这点应该引起重视。
习家池景区周边有白马山、白马泉、白马寺,附近还有习郁墓,历史遗迹众多。襄阳侯习郁,依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养鱼的方法,在白马山下筑一长六十步、宽四十步的土堤,引白马泉水建池养鱼,这是习家池的由来。晋代,习凿齿隐居于此,邀请身处北方战乱之地的释道安来襄阳,就落脚在白马寺,这使得习家池一度成为全国的佛教中心。
建议有关部门对这些襄水文化遗迹加以统筹规划,进而进行重现。另外,建议在襄水沿岸建设襄阳楚文化博物馆,让襄水文化与襄阳丰厚的楚文化交相辉映。
(全媒体记者彭艺唯)
湖北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 严爱华: 重视唐诗中的襄水与亭台
襄水建设中,少不了建亭台楼阁,供游客赏景、休息。襄阳历史上有个亭子非常有名,围绕它产生了许多唐诗,这个亭子就是光风亭。这里曾诞生了不少唐诗以及许多有趣的故事。
光风亭在岘山脚下,是唐代的文人墨客很喜欢光顾的一个去处。早在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以礼部尚书身份出任襄州刺史的李夷简,就于上巳日在光风亭举行禊饮宴会。时任襄州司功参军的中唐诗人刘言史曾赋诗《上巳日陪襄阳李尚书宴光风亭》助兴,诗曰:“碧池萍嫩柳垂波,绮席丝镛舞翠娥。为报会稽亭上客,永和应不胜元和。”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上巳日禊饮宴会在光风亭举行,以及当时盛大的场面;后两句将此宴会与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巳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许询等41人在兰亭(今浙江绍兴市城南)修禊宴饮相比,并说那次兰亭宴集比不上这次襄阳光风亭集会。
到了晚唐咸通年间,更有襄州刺史徐商幕府中一大帮文人,经常于此夜宴纵饮,酣歌醉舞,吟诗作赋,留下了诸多光风亭夜宴唱和诗。
此外,唐代贾岛的诗《行次汉上》中的“汉主庙前湘水碧”一句,让人费解。湖南的“湘水”,怎么会流到湖北襄阳的“汉主庙前”来了?虽说《全唐诗》中鲁鱼亥豕之误并不鲜见,可在五代后蜀韦縠所编《才调集》和贾岛最早的诗集《长江集》中,均无一例外作“湘水碧”。联想到襄阳境内确乎有一条“襄水”,或许能解释疑惑。“襄水”与“湘水”谐音,古人抄写传诗时又多喜吟诵,很可能是诵读时把“襄水”误听成“湘水”。还是得为“襄水”讨回“名称权”。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
湖北文理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朱运海:
站在全域旅游的高度去推进修复工程
打造襄水岸线,最终要把它变成本地市民的休闲旅游地、外地游客体验襄阳文化的历史画廊。无论采用哪一种做法,都需要通过文旅融合来实现。
襄水沿岸有丰富的文化。对襄水岸线进行修复,要达到通过兴建公共文化设施把文化“装进来”的目的。要思考哪些文化资源能够转化成旅游产品,对能够实现转化的进行包装和打磨;哪些群众性的活动可以放到襄水沿岸,让文化真正“活”起来。
要站在全域旅游的高度来推进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工程。襄阳这座城市因水而兴,襄水、汉江两江夹一城,这种城市的格局要通过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工程把它呈现出来。襄水沿岸的文化景观最终要服务襄阳的全域旅游。
(全媒体记者彭艺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