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襄阳!你早!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6

参加襄阳读城,看看他们怎么说(上)

$
0
0

【编者按】2021年6月12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淅沥小雨中,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引领大学生和市民在襄、樊二城开展了“吾爱吾襄·读城”【双城记】活动。来自各个地方的文化爱好者们在活动之后抒发了自己的感言。现摘录数则,以飨同道。“吾爱吾襄·读城”是拾穗者从2019年起开展的长期性公民教育公益活动,为市民和大中学生导读襄阳市区的文物古迹。如有此方面需求,请联系我们。因为我们相信“更多参与,更多保护”。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传承特别需要全民参与。十几年如一日“回到田野,守望故乡”的拾穗者,既是襄阳人的荣耀,也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一张文化名片。参加过拾穗者十几年间多次活动、近四年由鄂入闽当文化义工的我,闻讯拾穗者612的活动,专程自福建沙县赶往襄阳为之助兴。风雨中,我参加了樊城组活动的全过程。这次活动给我印象最深、也是我穿行30多省一直宣扬推动的:鼓励培植广大青少年加入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义工行列——一批湖北文理学院的学子参加了当天的活动。与之短暂交流,我感觉这批学子整体素质不错。由此可见其二:拾穗者十几年的努力,其理念正在深入普及;学子们的导师如热衷于地域文化的张平乐教授,春风之教正在化雨。

——2017年全国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之一,荆州文史专家刘作忠

今天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拾穗者和民间文化学者、爱好者开展“双城记”文化活动,在襄阳城、樊城两城同时举行。荆楚地方文史专家刘作忠老师,专程从福建赶来支持“拾穗者”的公益活动。樊城片活动导读者李秀桦老师,带领数十位文化爱好者参观、讲解老樊城的“码头文化”和“会馆文化”。襄樊由汉江分为襄阳、樊城,呈“南城北市”特点,明清时代遗存的码头和会馆,有些杳无痕迹,有的渐渐修复。“文化拾穗”、宣传襄阳,光大文化、功莫大焉。

——藏书家梁萧



每一个人,都会对生活养育了你的土地,心生眷恋,进而想去更多的知道她的前世今生。纸上得来易,但终觉浅显,不过瘾,就得寸进尺,更想去靠近她、走进她。参加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开展的"读城"等系列活动,是一个好办法。他们活动的宗旨就是"回到田野,守望故乡",很亲切很朴实,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参与其中,人人都可参与、人人都可共享、人人都可受益。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升品味,更大收获还极有可能指向应对"文化的传承"有所担当的文化自觉自醒。因为他们就是这么一群人。我认为,他们是引路人,其实我们都应是拾穗者才好。

——襄阳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四级调研员、

驻谷城县南河镇大谷峪村第一书记沈景莹

襄阳是一座文化古城,而且具有28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无时无刻不在向世人昭示襄阳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612,我参加了襄阳拾穗者开展的“吾爱吾襄·读城”公益活动,深感古城的沧桑与变迁。在几十年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那些古老的街巷、码头、会馆、碑刻、牌楼等建筑和文物古迹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连同这些实物消失的是其承载的故事与文化。这是襄阳人民漫长的历史积淀与创造形成的文化瑰宝,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它也是一个城市的魅力所在,是当代人们旅游打卡的目的地;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很显然,拾穗者早已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多年来,他们秉持“回到田野,守望故乡”理念,以微薄之力拾取遗落于田野大地上的文化碎片;他们撰写文章,拍摄影像,举办展览,散发资料,一直走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之路上。种种努力,从不懈怠。越是走近拾穗者,走进他们的心灵,这种感觉就越强烈。这次参与樊城的读城活动并全程跟拍,是一次学习与升华的过程。

——文保志愿者张文强

 

留住乡愁,我们要真心实意、身体力行地保护好古城以及古街、古巷古庙宇和老祠堂,因为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财富。

——文保志愿者、古襄阳骑行队莫长福(风雪劲松) 



 

图片提供:拾穗者

文字整理:张桂清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