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莉
襄阳三国历史文化独特、丰厚。一部襄阳三国史,就是一部金戈铁马的战争史,就是一部英雄辈出的人才史,就是一部火花璀璨的思想史,就是一部南北交流的对话史。
从初平元年(190年)刘表治荆州始,到公元280年西晋六路大军东进南下灭吴止,襄阳在三国近百年的时间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地位迅速跃升,人才的荟萃、军事的争夺、政治的博弈,成就襄阳在三国时期的精彩,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襄阳正是从三国开始逐步走向辉煌,经济发达,人才辈出,影响日隆,受益于三国,也给三国以巨大影响。其后的近两千年,以对三国人物的祭祀、纪念,三国故事的广泛传播和三国精神的继承发扬为主要特征,形成了襄阳得天独厚的三国历史文化资源。本期,继续讲述三国名城襄阳。
三国历史文化元素举隅
襄阳有众多的三国历史人物。襄阳在三国中的知名杰出人物之众,从两个“千数”可见一斑,一个是“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一个是在荆州官学就学的学子以千数计。
无论是客居名流还是本地俊杰,都在三国这个波澜壮阔的大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他们的存在,也充分证明正是襄阳孕育造就了在汉末三国时期纵横驰骋在各个领域的英才俊杰,使襄阳的三国文化尤其充满魅力。
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客居名流。主要有千古贤相诸葛亮、太平三公刘表、汉昭烈帝刘备、蜀汉大将关羽、经学家宋忠、水镜先生司马徽、七子冠冕王粲、西晋太傅羊祜、征南大将军杜预等。三国近百年,襄阳由于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地位,对全国人才的流向形成了一个漩涡效应,杰出人物之聚集冠于全国。著名流寓人士除上列诸人外,载诸史册的还有安定人梁鹄,汝南人王俊,河内温人司马芝,泥阳人傅巽,京兆人隗禧、杜畿,博陵人崔州平,颍川人徐庶、石广元、邯郸淳、杜袭、繁钦、赵俨,汝南人孟建,南阳安众人刘廙、刘望之兄弟,汝南西平人和洽,河东闻喜人裴潜,南阳人韩暨,河南人杜夔,京兆长陵人赵戬等。他们带来了各地的先进文化,对襄阳三国文化领先全国无疑至关重要。
以庞德公、庞统为代表的襄阳本土俊杰。主要有汉代著名高士庞德公、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蜀汉长史杨仪、白眉最良的马良、以智谋闻名的马谡、蜀汉左将军向朗、为国捐躯的习珍、高爽开烈的黄承彦、深谋远虑的蒯越、长水校尉蔡瑁等。在三国历史中,襄阳地方大族是一支颇具影响的力量,上列各家族及其代表,只是其中一部分,其他如与刘备联姻的糜氏家族之糜竺、糜芳,廖氏家族之廖化等,不一而足,均在三国史上有一席之地。其影响与威势从“冠盖里”的有关记载亦可见一斑。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活动中广泛活跃着襄阳大族子弟的身影,汉末朝廷及后来的三大军事集团都吸纳了不少优秀的襄阳人才。襄阳大族子弟各有文才武略,这无疑是长期进行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结果,显示出襄阳重视教育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奥区”的悠久历史。
辉煌的三国时代,给襄阳留下了一系列传奇故事。其中广为流传的就有刘表单马入宜城、刘表建筑呼鹰台、刘表三爵杯逸事、刘皇叔马跃檀溪、刘皇叔三顾茅庐、诸葛亮好为《梁甫吟》、诸葛亮吟啸待时、诸葛亮自择丑妇、诸葛亮隆中对策、刘公子抽梯问计、庞德公拒仕归隐、司马徽举荐贤才、关羽水淹七军、习珍义举尽忠等。
三国在襄阳的地理孑遗,既有当时的故事发生地,也有后世的纪念传承地。总的来说,是以襄城区为核心,主要集中在东起庞靖侯祠、西至隆中、南到水镜庄、北达鏖战岗的一个“T”形区域。据有关统计,仅市区范围内,三国历史文化地理孑遗就达数十处之多。
更为重要的是,三国文化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给我们留下了更为丰厚的精神遗产。
三国文化生长出丰厚的精神遗产
从“智圣”崇拜折射出求贤若渴的崇智精神。诸葛亮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其智慧用兵在长期流传中被逐步神化,到明代则由罗贯中《三国演义》一书集于大成。
在政治谋略上,时方27岁的诸葛亮表现出对时局惊人的判断能力,在各方势力并不明朗的情况下,抓住关键,为刘备谋定三分之策,这是政治的大智慧;在具体战役上,诸葛亮的用兵如神、算无遗策已经到了“妖”的地步,《三国演义》对其刻画尤其鲜明,这是天才的军事智慧;在组建家庭上,诸葛亮也表现出非凡的人生智慧,他顶着“莫学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的嘲笑,迎娶相貌平凡但才德出众的黄承彦之女,真正做到了“娶妻娶德”。诸葛亮,可称千古“智圣”。
诸葛亮在当时和后世被崇拜、神化充分表明,崇智精神是三国文化的一项基本内容。对智慧的近乎狂热的追求,在三国时代有着极其广泛的社会基础。在三国庞大的谋士集团中,诸葛亮虽然是其中佼佼者,但绝非个例,魏之郭嘉、吴之鲁肃等都在此列。崇智精神在襄阳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今天,我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是崇智精神的最好体现。
从关羽崇拜折射出勇者不惧的尚勇精神。荆州地区是关羽崇拜的发源地,也是其故事的主要流传地,并由此逐渐辐射到全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关羽的崇拜不仅没有淡化,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官方逐渐将之加封为“武圣”,与孔子并列;民间进一步将其泛化为“武财神”,几乎成了无所不能的神。关羽作为一个悲剧英雄,能得到如此广泛的同情和崇拜,无疑与其鲜明的“忠”“义”“勇”标签有关。
关羽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勇冠三军的神武风貌和大义凛然、以身殉志的高贵品质是如此深入人心,也无怪乎其精神永久流传了。剥开“武圣”崇拜的外壳,所传承的是敢于斗争、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尚勇精神,是三国历史文化精神的精粹。
从尽忠报国的古老传统到尽忠职守的忠诚精神。除了以忠著称于世的关羽之外,襄阳三国人物演绎了大量尽忠报国的壮举,如习珍的壮烈殉国、向朗的死难报效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将忠诚贯彻到极致。
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积极开放的人才观。积极开放的人才观,构成三国时代的鲜明特点。三国对人才的使用,最可贵的是打破了以往铁板一块的门第观念,许多普通家族子弟得以建功立业;对人才给予高度信任,即使来自敌方阵营也坦诚以待,给人才以最大的发展空间;对人才极端渴求,诸如“伏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等言论,正是其具体表现。正是如此,才造就三国英雄辈出的局面。这种积极开放的人才观不仅成就了三国,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http://xywb.hj.cn/Read.asp?NewsID=15167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