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襄阳!你早!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6

襄阳铭文城砖:承载珍贵的文化信息

$
0
0

李治和

  十几年前,我从襄阳城一带有残砖碎瓦的杂土中,找到了一些铭文城砖,其中有的是从襄城区檀溪和庞公农民的厕所墙头寻觅到的,有的是从城内靠城墙边的菜园子围埂上找到的。我总共搬回27块城墙铭文砖。这些襄阳铭文城砖,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文物。现在,襄阳五中给我安排了一个位置,收藏和展示这些襄阳铭文城砖,以培养学生热爱襄阳城历史的情趣。

  临汉门的“岳”字砖

  上世纪末,我从市文化专家、市农校教师刘鸣冈老先生的著作《襄樊历代名人》一书中读到:“岳飞在襄阳遗迹有:襄阳城墙上的‘岳’字砖;襄阳五中门前的通货场(按:以前叫柴场子);为纪念岳飞而建立的‘精忠堂’;襄樊平坦地区的‘营田’等。”

  后来,我经常来到襄阳城墙边,想找到“岳”字砖。我在临汉门(小北门)城门到荆州古治街的这段城墙上,看到了30多块卧砌着的“岳”字砖。因为这“岳”字砖,我把这一段城墙称为宋城墙,我把荆州古治城门称为宋朝襄阳城的大北门。

  宋朝之前,除都城之外的城,一般是不用砖筑城墙的。南宋时,一百多年的时间,襄阳地处抵抗元军南下的军事要地,用砖修城,构筑前沿城防阵地是必要的。后来,南宋有多次修葺襄阳城的记录。所以,在城砖上出现“岳”字砖,是不足为奇的。

  临汉门城门洞内有一块伸手可以触摸到的“岳”字砖,我每次带学生经过时,就要求学生伸手摸一摸这“岳”字。我说,这一摸,可以摸到800多年前的文物!这一摸,可以增加对岳飞的敬仰之情!

  关于“岳”字砖,我认为:一、当时处于战争时期,作为岳飞北伐时司令部的襄阳城,史载不清,情有可原。二、现从临汉门到荆州古治的这段城墙上仍然砌着30多块“岳”字砖,而且在襄阳城7千多米的城墙上,只是在这一段有“岳”字砖,其他地方没有“岳”字砖。况且,这荆州古治已被大量的学者认为是宋城的大北门。三、“岳”字砖的铭文,字体平稳方正,线条较细。这“岳”字字体完全有别于明朝城砖的铭文字体。感谢襄阳城,给我们留下如此多的宝贝,引起了我们如此多的遐想。我们观赏这些铭文城砖,就是接受文化的滋养。

  明代城砖的征信标识

  元末,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加快了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步伐。明朝初年,大将邓愈在襄阳修筑新城湾这段城墙,就是贯彻朱升策略的措施之一。从我收集的襄阳城墙砖看,最长、最厚、最宽的城墙砖,就是明城墙砖。那是因为从宋元长期战争以来,火器逐步加强和冷兵器逐步改进,城墙不高不行,城砖不大不结实不行。

  关于明代城墙的用砖,我看到学者杨国庆的作品《南京明代城墙》有以下论述:“城墙砖,在明初称之为‘官砖’,意思是由官方督造,统一规格、尺寸、收购、运输、调配、使用……这些城砖,不仅数量惊人,而且规格基本一致(长 40-44厘 米 ,宽20-22厘米,厚11-13厘米),城砖体积、重量超过了以往城墙所用的城砖,城砖烧造的质量也较高,甚至还有部分用高岭土烧造的所谓‘瓷砖’。”我收集的四块明代城砖尺寸,恰如上述文字所说,正合这个尺寸,其中一块长44厘米,宽20厘米,厚12厘米。

  明初襄阳城的修建中,留下了两种模印的铭文砖,一种是有41个字的“洪武十六年”的铭文砖两块,分别保存在临汉门内的东西城墙上。其砖文如下:“襄阳府谷城县提调官县丞宋忠修,司吏许英,的当人何仁佑,作匠易应才,人户杜三保,洪武十六年 月 日”。砖上这种铭文应该称为有信用标识的铭文砖。

  另一种是我收集的四块砖,每块铭文砖上有40多个字,写明了如下内容:一、做城砖人所在府县。二、提调即临事任命的总管人。三、铺长——即相当于现今班长的人,因为过去士兵或民工晚上都睡在木板拼成的长铺上,领头士兵称铺长。四、典吏,即具体管事人。五、社区里的大头目总甲。六、甲中的小头目小甲。七、匠人。八、代表人户。其中一块的砖文为“襄阳府襄阳县,提调铺长王宗仁,典吏郑监,当人韩敬蒋文胜,总甲吴思聪,小甲李義,窑匠王敬德,人户杨大等”。为了一块砖,信用标识多么认真,这也说明明朝的基础社会组织是多么严密。

  此外,这些城墙铭文砖的质量非常好,已经600多年了,明城砖还不风化、不硝化、不裂化。襄阳的明朝的城砖有千万块,因砖模有征信而保证了城砖质量,这是有目共睹的。这充分说明了明朝城砖征信认真。今天,能看到这青灰色的明城砖,我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明代铭文城砖,是朱元璋“高筑墙”政策的体现,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重要表现。

  清末的铭文城砖

  据查,清代襄阳城共修葺九次,我收集的清代铭文砖有道光六年(1826年)砖,这是在白莲教王聪儿起义失败后的社会危机在襄阳城砖上的反映。还有咸丰二年(1852年)、咸丰四年(1854年)、光绪二年(1876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等清末砖,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在城砖上反映。

  另外,我收藏有几块“民国”初期的城墙铭文砖,砖上有官职和姓氏等铭文。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块“民国”初期铭文砖都不是在城墙上发现的,而是杂草堆里捡到的。并且,这些砖上,都没有城墙砖特有的石灰,没有在城墙上使用过的痕迹。

  此外,我收集到了南阳新野的铭文城砖。

  这是我在襄阳城内拾到的一块奇特的砖,第一,砖上有“新野”铭文。第二,这还是一块大楔形砖,一边薄、一边厚,可能是用于构筑城门拱券用的。问题是:三国魏时新野曾短时为荆州治所,但不属襄阳县管辖。

  新野县的城砖怎么到襄阳来了?新野何时被襄阳管辖而贡献了城砖?我查不出来依据。我推测:往时车和船行驶中,为了行驶平衡,船要压舱石,车要压车石,新野的城砖或许因此被带到襄阳。不管怎样揣测,此砖来到襄阳,就是“南船北马”的一个精确物证。

20191220《襄阳晚报》第12版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6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