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祖
1
只要是襄阳人,大都知道王万芳和单懋谦是晚清襄阳两大著名才子。
单懋谦身为汉人,官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却一帆风顺,这说明他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在这四朝中,他尤其是受到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的赏识和重用,朝廷六部,他在五部都任了官职,也就是说,他从考中进士后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后历经朝考,升任为詹事府的赞善、洗马,再入值南书房,再历官至左都御史及工部、吏部尚书,最终官居最高级别的正一品文渊阁大学士兼管兵部,在当时的汉族朝臣中绝无仅有。
王万芳虽没单懋谦那样走运,却也是当时襄阳在清末少有的大才子之一。
王万芳十二岁参加县、府、院三级考试,名中案首,在襄阳闾巷之中传为佳话。更有甚者,王万芳守制之后参加恩科考试,被时任湖北学政的张之洞以其文章书法皆佳,“上上等,超超取”录为恩贡,并将其擢用为八旗官学汉教习。清光绪十一年担纲编撰《襄阳府志》,历时十六个月,将一部《襄阳府志》编撰成自西晋习凿齿编撰《襄阳耆旧记》以来二十多部襄阳郡府志中最好的一部,从此名闻荆楚。书法也在湖北享有盛名,被人誉为湖北二杰(时为湖北二杰者,一是湖北宜都杨守敬,二为湖北襄阳王万芳,一南一北)之一。
清光绪十四年,王万芳考中了举人,清光绪十五年参加会试、殿试,被录为二甲第二十一名,授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踏上仕途。
2
在仕途上,王万芳绝对没单懋谦那样走运,这倒不是王万芳江郎才尽了。而是王万芳得罪了当时的权贵、吏部侍郎陈学棻,连续三次的翰林院大考中,均被列为平平,再也没被升职。
这三次大考,九年时间,王万芳一直被困在翰林院内,若不是第一次大考他升职为翰林院编修,恐怕一直就只能是翰林院庶吉士了。
尽管陈学棻在吏部侍郎任上卡了王万芳九年,但王万芳的才华还是被慈禧太后所看重:在其过六十寿诞时,让王万芳为她写请柬,王万芳根据官员不同的品级,采用不同的字体书写,博得慈禧太后的青睐,赏赐了黄马褂;在其跟列强开战时,王万芳写了《对万国宣战诏书》;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慈禧太后西巡,王万芳被慈禧太后钦命随驾西行;后来告病回家,又被慈禧太后起用,任命为江南道御史,虽没到任,却说明慈禧太后是赏识他的。
3
民间流传说,王万芳之所以被慈禧太后眷顾,是单懋谦大人所为。此话并非空穴来风,查查王万芳和单懋谦家的历史渊源,还真是话出有因。但王万芳的宦海沉浮,还真跟单懋谦大人无关。
说到王万芳和单懋谦的关系,从年龄上讲,他们差别太大:单懋谦生于1802年,王万芳生于1849年,两个人整整相差了四十七岁!但从家庭渊源上来讲,两家应属于世交。
王万芳的父亲王述文,生于1804年,比单懋谦小两岁。他们都属于襄阳鹿门人:单懋谦是襄阳鹿门东津杨庄人,王述文是襄阳鹿门下王家集人。两个人都在科举考试中有了功名:单懋谦在1832年考中进士,王述文在1837年考为拔贡,并受聘为凤山书院讲学。
1853年,为防御太平天国义军的侵袭,此时因母丧在家守制的单懋谦受命在籍办团练,乃襄阳府团练大臣,是被咸丰帝一口气任命的十个省共四十三位团练大臣中的一位。单懋谦受命之后,广招襄阳有才之士,开办团练。
王述文也在被招之列,回到家乡下王家集开办团练,成为单懋谦手下的襄阳鹿门团练把总。单懋谦和王述文所操办的团练,极有战斗力。太平军在湖北境内曾接连攻下德安、随州,逼近枣阳,襄阳因有单懋谦和王述文等人所办团练的阻挠,未能攻下。他们因此在襄阳一带颇享盛名。后来为阻止太平军从水路进攻襄阳,单懋谦和王述文等所办的团练,被派往武汉三镇驻防,王述文的团练就驻扎在鹦鹉洲一带。
1863年,单懋谦被调吏部,擢左都御史。也就在这时,京城传来消息,太平天国首府南京被曾国藩的湘军攻下,曾国藩被慈禧太后加封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与曾国藩同办团练的单懋谦,也因办团练有功,从左都御史升任为工部尚书,从一品官员,成为清廷六部大员之一。
不久,就有圣旨,王述文因办团练有功,被工部尚书单懋谦保荐为六品知县,在保康履职。秋下,又被单懋谦奏请圣上,升任工部主事,再次成为单懋谦的部属。其长子王万龄,曾在咸丰辛酉年考中举人,此时被单大人录为工部营缮司职员,父子二人都在单大人麾下行走,成为当地最为荣耀的门庭之一。
王述文父子享此荣耀,当然对单大人感恩不尽了:像他这样只有贡生顶戴的人,能做到六品知县,旋即被保荐为工部主事,在当时实在是幸运之人。他为了报答单懋谦的知遇之恩,就泼着性命干事儿,只要是单大人布置的事情,他都不分白天黑夜去完成,成为单懋谦在工部的得力助手之一。
4
谁知泰极生否,乐极生悲,王述文到工部任职还没一年,就因不分白天黑夜工作,身体渐觉不支,毕竟是年逾花甲之人,哪里经得起那般折腾,因此染病在身,一蹶不振,不久,竟然驾鹤西去。
此时正是1864年,朝廷大比之年。王万芳原本雄心勃勃,潜心攻读经史子集,准备在甲子年大显身手,一展宏图,谁知父亲驾鹤西去,让他的雄心壮志化为泡影。因在那时,他要按照朝廷有关规定,为父亲守制。此时的王万芳,刚好十四岁。接着,其祖父王世铎忧子早丧,母亲念夫心切,相继仙逝。王万芳只得继续在家守制,未能参加1867年的乡试。
1868年,朝廷开恩科,王万芳参加了恩科考试,被时任湖北学政的张之洞录为恩贡,并将其擢为八旗官学汉教习,在襄阳府学任职。此时的王万芳刚刚二十岁,正是风华正茂时刻。他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因他从小就立下了为国为民的壮志,要在这教书育人的平台上实现他报效国家的理想。谁知命运就是捉弄人,王万芳因为不听话,多次被府学教谕“另端一盘”进行训示,不用说,王万芳每年的岁考也都被列为三等,没有参加乡试的机会。
此时的单懋谦,正是官运亨通的时候:1868年,单懋谦调任吏部。1871年,单懋谦负责管理国子监事务。1872年,单懋谦以吏部尚书的身份任协办大学士,不久即拜为文渊阁大学士,兼管兵部。此时的单懋谦堪称为位高权重,达到了事业的顶峰:清王朝参照明朝官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内阁是处理国家政务的重要部门,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相当于宰相地位。此时的王万芳,如果去找了单懋谦,也许能够得到应有的照顾,因他毕竟是单懋谦世交的儿子。但王万芳没去找,因为他知道,功名是在考场上拼杀出来的,不是靠裙带关系买来的!
1874年,年近七十三岁高龄的单懋谦,因久病请求告老还乡被批准。直到这时,王万芳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樊城米公祠遇见了单懋谦。因这次王万芳去米公祠,完全是为了瞻仰北宋时四大书法家的墨宝而去的。谁知那天单懋谦单大人也在那里,而且单大人那时正在品赏北宋四大书法名家蔡襄的作品,两个人相遇了,情趣相投,相互问讯,对各自的身份有了了解。单懋谦将王万芳认为“世侄”。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王万芳也没向单懋谦提出在仕途上帮他一把的要求。单懋谦虽知王万芳在府学受尽了委屈,也没向他伸出仕途上的橄榄枝,而只是为他题了一幅勉励他自强不息的字,从而让王万芳在府学一干就是十几年,终于成为襄阳府内知名的儒学大师,在1885年担纲编撰《襄阳府志》之后,才离开襄阳府学衙门。
1879年,单懋谦卒于家中。此时王万芳仍在襄阳府学衙门担任教习。
王万芳和单懋谦虽有家世渊源,但他们的才干都是靠自身奋斗取得的,并非谁帮谁才成了襄阳著名才子的。
20191226《襄阳晚报》第1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