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寺观祠庙颇壮观
《天顺襄阳郡志》对域内寺观祠庙有大量记载,如名称、地点、沿革、故事等。由此可知本地宗教祭祀场所相当丰富,寺观祠庙一应俱全;在佛教依然流行的形势下,由于本府辖有(均州)武当山区域,当时道教已是相当的兴盛,武当山道教建筑设施具备有鼎盛时期的完整体系和规模。现将襄阳府所属各县的寺观祠庙罗列其名如下:
襄阳县:圆通禅寺(在县东。唐开元元年,僧德华创建,元末兵燹;洪武十年,僧会铭重建,洪武二十六年清理为丛林)、铁佛教寺(在县西二里。唐宝历元年,僧怀赏创建;洪武元年,僧会铭重建,洪武二十六年清理为丛林)、仁王寺(在县北樊城。宋景定三年,僧福诚创建;洪武五年,僧子秀重建,洪武二十七年归并;天顺三年,知县李人仪携住持德超创建钟楼一座)、檀溪金像禅寺(在县西七里。始东晋宁康元年,僧道安创建;元大德,僧玄悟重建,元末兵燹;洪武十三年,僧会铭复建;洪武二十六年,清理改作讲寺)、鹿门寺(在县东南三十里。晋賜额万寿禅寺;唐贞观元年,僧处真建,后因兵燹;洪武六年,僧兴友重建;洪武二十六年归并)、谷隐寺(在县南十里。始东晋宁康间,僧道安创建;洪武十年,僧晋寿重建;洪武二十六年归并)、华严寺(在县北樊城东。宋景定三年,僧瑞禅师创建;洪武三年,僧行份重建;洪武三十七年归并)、长兴寺、白马寺、石门寺、大悲寺、卧佛寺、黄龙寺、观音寺、龙洞山云居禅院、开元寺、华严寺、岘山寺、白马洞云秀山圆通寺、幽兰寺、万安寺、玄都观(在县西南。皇庆二年,道士刘明学创建;洪武十五年,道士李秋蟾重修;宣德年间,本观道士毛善庸奏准迁于大十字街东,与圆通寺并)、武当宫、紫极观、玉清观、城隍庙、旗纛庙、关王庙、老龙庙、五娘子庙、羊祜庙(在县南七里岘山。创自西晋,洪武甲寅,知府寻适重修;天顺二年,知县李人仪撤旧重建,遗庙户一户,优抚其家,以供洒扫)、真武庙、观音庙、裴山庙(在县北,旧有基址,洪武十六年,耆民敖人甫重修)、晏公庙、关王庙三处、五显庙三处、城隍庙、东岳庙十一处、萧公庙、清源庙、龙王庙六处。
枣阳县:报恩寺、椒山寺、观音寺、龙兴寺、蒿陂寺、资山寺、五通庙、关王庙、东岳庙、光武庙(在县东南三十里。考碑记,创自有宋,后废;元至正乙酉,里之耆宿杨名等修复,故址尚存)。
宜城县:报恩寺、龙潭寺、上峰寺、巳山寺、灵济寺、紫阳观、火星观、城隍庙、泰山庙、灌子滩晏公庙、石羊石虎滩晏公庙。
南漳县:普济寺、双池寺、明教寺、灵泉寺、冰陵寺、广延寺、乾明寺、静真观、真灵观、渠阳观、西溪洞庙(在县西北九十里。崖壁险峻如削,其间有一深洞,中有池,方丈余,湛然深不可测,为神龙之住宅,俗呼为老龙洞。岁旱,祈祷必应。宋元时皆有碑记,纪其灵迹。洪武甲寅,本县申达朝廷賜号西溪洞之神,以时祭祀)、萧何庙、城隍庙、东岳庙、五显庙、卞和庙、关王庙、二郎庙、歇马庙。
谷城县:广德禅寺(在县南九十里。唐广德间,寺僧守义禅师建立,后因兵燹,洪武二年僧知申重修)、高山寺、龙泉寺、崇宁教寺、佑圣行宫、城隍庙、九天神母元君庙、关王庙、高亭庙、谷伯庙。
光化县:福严寺、观音寺、玄妙观、萧何庙(在县西北一里,故老相传创自西汉,今遗址尚存)、城隍庙、关王庙、禹王庙、白龙庙、小龙庙、黄龙庙、泰山庙、朱龙庙、泰山庙(又)、晋公庙、二郎庙、东岳庙、五龙祠、红龙庙。
房县:惠感寺、房山庙、城隍庙、潵澥庙。
竹山县:大梵寺、妙音寺、停舟寺、城隍庙、东岳庙、关王庙。
上津县:清明寺、盘龙观、城隍庙、五显庙。
均州:报恩寺(在州城北。唐时,善人吴觉信捨基,僧明法禅师建置,今为僧正司)、白马寺(在州北五十里,今遗址尚存)、五龙宫(在州城南。宋淳熙十一年建立,元末兵废弛。洪武五年复设,洪武十五年设道正司于内)、大岳太和山宫、朝圣门、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妙华岩、清微宫、兴圣五龙宫、仁威观、老母庙、将军土地庙、隐仙岩、仙侣岩、灵虚岩、华阳岩、灵应岩、太玄紫霄宫、朝天宫、威烈观、黑虎庙、龙泉观、玉虚岩、复真观、大圣南岩宫、老君殿、乌鸦庙、滴水岩、玄天玉虚宫、迴龙宫、元和观、遇真宫、五龙行宫、净乐宫(以上宫观俱系永乐十五年钦差隆平侯张信等奉勅修建)、王母宫、佑圣宫、琼台观、濮王宫、修真观、威烈大王庙、城隍庙、五显庙、旗纛庙、晋公庙、横山庙。
郧县:城隍庙、关王庙、法华寺、福興寺、天马寺、唐德观、白鹤观、三元观、乐术观、东岳庙、土主灵佑庙。
十、风俗形势知大要
《天顺襄阳郡志》聊聊数言,即将一府一州一县的自然地理状况、人文风貌特点鲜明精当地描述出来,使阅读者对当地的风俗形势立刻有个历史的宏观的认知了解,即引经据典,又生动实感,还惜墨如金,由此也可识得编纂者的修志功力和文字水平。
襄阳府。(《方舆要览》云)襄阳俗尚奢侈,其民尚文。今则朴实,乐于农桑,居室多编竹以代陶瓦,士多好学,犹有古风。(春秋楚屈完曰)以方城为城、汉水为池。(诸葛武侯云)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也。(旧志云)所谓襄阳与江陵势同唇齿,无襄阳则江陵受敌,历代莫不视此为重地。以今言之,襄之为区,界乎南北,东抵郢随而汉诸水滔滔东注,西距陇蜀而秦蓝诸山叠叠西连,南截荆湖而巴江如字,北枕唐邓而一望千里,人居其间乐土之地,广习奢丽之风,变朴为文,以虚为实,此襄阳之风俗形势也。
襄阳县。(同襄阳府)汉水如带萦乎东北,楚山若屏峙乎西南,此天然之形势也。
枣阳县。人性耿直,词讼少兴,男乐耕桑而商贾不事,士务学问而俭朴是敦。(《舆地要览》云)为襄外屏。(又云)汉白水乡本形势之邑。今观霸山壁立于东,汉江环护于西,南有白水之萦抱,北有唐邓之阻间,其中土地广衍,四周险塞,此非汉北之胜地而襄东之藩屏也欤。
宜城县。(《方舆要览》云)俗尚豪侈。(又云)其俗朴陋。以今观之,民务耕桑又好渔猎,士颇好学僅知礼节,邑据荆襄之间,两耳山扼其东,紫盖山环其西,其中土地平衍,实古英雄攻守之地。
南漳县。县在荆襄之间,土地肥饶,男女以耕桑为业,古云其俗朴陋,今被化已久,田舍小子亦颇知书。
谷城县。(《舆地要览》云)俗尚侈,民尚文。以今观之,俗务朴实,勤于耕农,僅知向学,颇有礼义之风,东南阻水西北抵山,诚四塞险固之区也。
光化县。(《舆地要览》云)其民尚文,其俗俭朴。以今观之,僅有従学之士,男女务耕桑好渔猎,盗贼鲜少,羊牛布野而终无所失,西抵梁益,北据新邓,挟大江以为池,负杏山以为固,实为襄阳上流之胜邑也。
房县。(《舆地要览》云)有蛮夷之风,无兵戈之患。谚云受用无非竹,衣裾尽是麻。今犹俗尚俭朴,勤于耕种,男女负荷道途四面皆山,巍然高峻有如房屋然。
竹山县。(《舆地要览》云)有蛮夷之风,无兵戈之患。谚云受用无非竹,衣裾总是麻。今犹俗尚俭朴,男女负荷道路,山高水激,路径崎岖,不通车辙,诚四塞险固之区也。
上津县。俗尚朴陋,民性直率,刀耕火种,人多瘿瘤,学问少好,礼节鲜知。邑據万山之中,如城郭之围,溪流激泱,路径崎岖,诚四塞险固之域也。
均州。(《图经》云)民多秦音,俗好楚歌。(陆恺《宗海楼记》云)民人朴野,公庭无事。士今好学,顿向礼义焉。(郡志序云)东连襄沔,西接梁洋,南通荆衡,北抵襄邓,左通汉水之长江,右據关陕之要路,其地多山少田,泉甘土肥,其大岳太和山之壮丽又嵩高之储副五岳之流辈者也。
郧县。(《方舆要览》云)民多秦音,俗好楚歌。以今观之,民俗朴野,勤于耕农,又好渔猎,士颇务学而有礼义之风,东北阻山道多险峻,东通襄邓,西接陇蜀,所谓险扼之地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