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触清代、民国的碑刻中,常常见到捐资功德中的一些货币计量单位难以辨认,随着接触量的增加,慢慢地就增加了见识:”银“字常刻成”艮“,常见的格式是”某某捐艮多少“,其实际意思就是指”某某捐银多少“;”两“常刻成”囗“(那字的左边);”钱“字常刻成”囗“(ㄅ丿丶的组合),常见格式为”某某助囗多少“,”某某捐多少囗“;”分“字常刻成”卜“。例:张三助银一两二钱三分,可能刻写成”张三助艮一囗(那左)二囗(
(ㄅ丿丶)三卜“。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我认为这些符号的出现可能与古人记账有关,古人在记账时,采用这样的符号,可以达到同行者清,不同行者迷的效果,发展到一定时期,这些符号得到了普及,保密作用消失,反而成了约定俗成的记录符号。
以上的假设如果稍显牵强的话,那我更相信这是古人刻字因不得已而为之。一块石碑,要记录众多信息,这其中就包括千篇一律的捐资姓名及助钱数额,在版面有限的情况下,倘若刻上笔画繁多的”钱“这样的字,一是雕刻难度大,二是不利于碑刻保存,这样,一些笔画多的繁体字就不得不进行简化雕刻,势必产生一些简化字,”银“、”两“、”钱“等字就应该是在这种需要下产生的。
这样的现象不仅体现在货币单位的雕刻上,还体现在一些笔画多的汉字上,如”劉“常刻成”刘“、”會“常刻成”会“、”爾“常刻成”尔“、”門“框常刻写成”门“等,所以简化字的出现,不是解放后的事情,它是汉字衍化的逻辑结果,从古到今,汉字的简化一直都在进行,并且是多源的,因碑刻雕刻需要而产生”银“、”两“、”钱“这样的简化字,可能只是简化字产生的一个分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