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襄阳!你早!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6

《天顺襄阳郡志》杂记(一)

$
0
0
裴宁

 一、珍本志书记襄阳

    《天顺襄阳郡志》,陕西省图书馆藏本,刊行于明天顺三年(1460年),张恒编集,沈庆校正。

    《天顺襄阳郡志》是所知善本志书的珍贵藏本,也有可能目前国内仅存此一部。该志四卷:卷第一,本府、县治、疆域、城池、里至、山川、坊廓乡镇、土产、贡赋、风俗形势、户口;卷第二,学校、廨舍、坛场、铺舍、寺观祠庙、桥梁、古迹、陵墓、台榭、书院、津渡、岩洞;卷第三,园池、井泉、陂堰、景物、名宦、科举、岁贡、烈妇、节妇、仙释、杂志;卷第四,文、诗、歌。共三十七门。 

    该书钤有陆时化、赵渊甫的藏书印,说明此书传承有序,并与这二人有密切的关联。一是陆时化(1714-1779),清藏书家、书画家,字润之,号听松。江苏太仓人,国子监生。嗜书画,购藏极富,鉴别精审。曾收集生平所见名画数百种,成《吴越所见书画录》。聚书数万卷,曾手抄唐宋元明人文集数种,收藏宋刻《太平御览》千卷、《道德宝章》、《国策》、《襄阳郡志》等。购善本书以贻子孙。二是赵渊甫,字艺博,生于清光绪年间,卒于民国时期,年四十。该书后由丹徒赵渊甫积微堂所藏。

    近代学者、藏书家罗振常(1875-1942)阅此书后题记曰:渊甫先生藏有明天顺本张恒纂《襄阳郡志》,书只四卷而纲要不遗。”“案《千顷堂目》载《襄阳府志》有四,独无此本;黄氏著录明人志书及千种,而襄阳四志皆万历修,此本竟未见,想见传本之少,洵可珍矣。并进一步考证此书为太仓陆氏旧藏,陆氏藏书多善本,然罕有流传。藏书记事诗曾载其藏书印记五方,而此书中之数印则均未载,亦可拨以补阙也。

    《天顺襄阳郡志》应为目前所见襄阳最早的志书,其史料价值极高;对比其他襄阳类志,自以为此本有简明翔实的特点。襄阳虽不得存此书,但有此书留存于世,已是一大幸事了。

    前些时,市规划展览馆开馆,外地客人、襄阳市民参观者络绎不绝,观有关襄阳史料内容,勾起再读此志的心事。在襄阳市由襄樊改名之时,我2010125日曾写一段读此志的小记,发在QQ和有关刊物,近时才知其还放在市政府网站上,只是把署名给弄丢了。因此,觉得这次该作点系列趣记,以便众飨之或证之。

    本文所持所据均缘该志,请予理解。            

  

    二、襄阳之所以谓襄阳

    襄阳历史上属于荆豫二州之地。荆州北端为荆山,豫州的西端也至于此,荆山即南漳县的荆山,汴和得玉处。这片区域,在周朝为谷、邓、鄾 、卢、罗、 鄀一带,周宣王时封钟山甫于樊国就是现今汉江之北的樊城,春秋时为樊地又为楚之西津。

    在秦代,汉江以北为南阳郡的邓州所辖,汉江以南为南郡的荆州所辖。如此这般,使得襄阳之地分属了不同二郡,也就成为二郡的边远之处。

    到了汉代的时候开始设置襄阳县,襄阳县隶属南郡,县的治所设在汉江之北的樊城。从这时起,襄阳正式得为县名。

    襄阳之名始终与汉水相关。水出嶓冢山,道漾东流为汉,溢则怀山襄陵。《荆楚记》说水驾山而下为襄。该志记载有襄山在县西的五里之处,且汉水又名襄水,因治所设于樊城,为汉江北,所以有襄位阳襄阳便是顺理成章了。从汉代始设襄阳,襄阳之名便延续后世使用至今。

    这里就有了两个道理,其一,以水之南北而为阴阳是定规,以何水为判断则非常重要,但基本的原则是以所依最大最重要水系河流作为判断的依据,数天下之名莫不如此,襄阳必然要以汉水来对阴阳予以认定。其二,历史演变过程中,襄阳地处二郡交汇之地,且出现有分属二郡的情况,自设有襄阳后其治所自然会发生徙变经历,何况在设有襄阳府后还会出现府、县治所不同城不同地的情况(该志就记有,明混一海内,平定襄汉,徙县治于郡城内西北隅,仍隶襄阳府而为附郭焉。这起码是一次将襄阳县治所迁至汉江之南的府城内的真实记录,至于更多的信息可能性也是可以继续考证的),但在汉代初设襄阳县(出现襄阳称谓)之时,治所是位于汉江之北的樊城的,该志对此作了明确记载。有了以上两点,襄阳之所以谓襄阳,来龙去脉皆一目了然。

    该志此说完全可以与其他的说法加以比较、磋商,以便得出更为客观正确的结论,排除些牵强、误讹之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