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周娜
王晓强说他是纯做设计的。“纯做设计?”“就是我们只提供设计方案,不做施工。”“那你们设计出来的东西不会是飘在天上不实用的吧?”“恰恰相反,我们的一切设计均从实际出发。”
观众,也是设计的一部分
王晓强是个设计师,是蓝星广告装饰有限公司的设计总监。
很多市民都对去年6月在襄阳古玩城举办的“吾爱吾襄·我们共同的记忆”主题活动印象深刻。当时现场展厅有一间“老屋”,白墙青瓦,朱漆大门。老屋门口摆放着木椅和一辆“二八”自行车,墙上挂有簸箕,墙面贴满老路牌、门牌。
王晓强就是这个老屋的设计参与者。王晓强介绍:“我们最初的想法,就是怎么扩大宣传。现在微信朋友圈这么发达,我们就想着,让人们可以合影发朋友圈。”
果然,老屋火了,市民的朋友圈被一张张“老屋”的照片刷屏了。上至九旬老人,下至“00后”,众多市民争相在老屋前合影,时任襄阳市长的秦军也前来合影。
王晓强说,他和策展人一起设计出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山后街老房子的样子:墙上有青瓦,墙左有一扇红色的老木门。“我们做了这个最初的设计,后来的设计就是集体的创作。”房子的画面铺好后,有人给订上了门牌,有人推来了老式自行车,有人挂上了簸箕,甚至还有人买来新鲜蔬菜摆在屋门前……“而这些,都是设计师会事先考虑到的,这些随之而来的影响也是设计的一部分。”王晓强说。
王晓强(左)和他设计的实景老屋图(背后自行车处)(受访者提供)
“想为襄阳文保做点事儿”
王晓强最近设计的作品是一条长达两米的《历史上的樊城码头》。
从迎旭门码头、梯子口码头到回龙寺码头、五显庙码头,再到中州码头、龙口码头,直至米公祠码头、火星观码头,25个樊城历史上的码头跃然图上。
为了完成这个樊城码头图,王晓强与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一起咨询了多名专家,参考了众多文献。根据现有的码头地基,街道走向,将文献中的资料一点点还原成图像。“这也是个集体创作的作品,拾穗者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成果。”王晓强作为绘图者前后忙碌了20来天,他说,“本来约的北京的一家公司来制作,后来考虑到费用,就变成了我来完成。”“我是快乐地被利用。”这张《历史上的樊城码头》被收录在最近出版的《樊城码头文化》一书中。作为分文不取的设计,王晓强说,只在于“想为襄阳的文保做点事儿”。“那么多、那么好的东西即将消逝,真的需要好好保护。”王晓强说,襄阳历史悠久,碑刻众多,为了保存资料,他拍摄了不少碑刻的图片。但由于风化侵蚀、很多碑刻漫漶,字迹难以辨认。“我觉得做拓片对碑刻是一种伤害。”最终,王晓强想出一个办法:利用光影,即在晚上从碑侧面打光,给碑刻拍照。这样碑刻中字迹的凹凸就能非常清晰地显现出来。
用这种方法,王晓强拍摄了樊侯祠碑刻、三瑞亭记碑、樊城新堤记碑等。
王晓强(右)在南漳漳纸工坊考察
(受访者提供)
接活儿看缘分
王晓强的设计公司不做广告,也没有业务员拉业务。
凭着一身书生意气,王晓强竟从不缺活儿干。手上干着三四个,排队等着两三家。等着的还得看缘分。“我会先跟对方接触,看我们是不是有共同的价值观、审美标准等。双方觉得合适,才可以。”
在王晓强签的合同里,有一条会写:“最终设计方案决定权归设计方。”
王晓强说:“好的设计大家都看得懂。”
姚庵村、肖冲村、花园村、水星台社区的景观设计,都出自王晓强所在的公司。“从景观的整体设计,到文化主题的确定,甚至房子的大小、窗帘的款式等都由我们包揽。”王晓强说。
王晓强的工作方式是:先去找村支书、村主任、村民代表座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再实地勘察,看村庄的地貌特点。进而了解村子的历史、风俗等。这一切汇总在一起,形成该村的文化主题。最终,提炼出村子的文化精髓,反映在设计方案中。
去年底,王晓强所在的公司与深圳某建筑设计公司合作,与某业内顶尖设计院一同竞标项目。意外的是,蓝星作为襄阳本地的设计公司,最终竞标成功。“设计不是1+1=2,而是1+1>2。”王晓强对设计充满信心,“很多人觉得设计没成本,其实,好的设计无价啊!”
王晓强绘制的《历史上的樊城码头》
全媒体记者周娜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