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防御体系与襄阳攻防工程体系
值得珍视的“申遗”瑰宝
杜汉华 杜睿杰 余海鹏
作者简介:
杜汉华,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副院长、汉水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杜睿杰,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博士
余海鹏,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硕士
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的襄阳城
襄阳地属楚北,约2700年前,楚人在楚北边境地带,西起竹溪,跨汉水辗转至河南邓州,经内乡、鲁山、南召、叶县、泌阳等处,修建了总长500余公里的防御工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长城——楚长城。
楚长城最早称为方城,襄阳地方志、古碑碣、古诗等也称襄阳为“方城”“方城胜迹”。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纠合诸侯攻打楚国,楚成王派屈完去劳军,齐桓公请屈完一起阅兵,说:“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回答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言下之意,是楚国把方城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兵马再多也没有用。
《淮南子·兵略训》说,“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史记·礼书》也说,“阻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索隐说,“襄州南凤林山是古邓祁侯之国,在楚之北境,故云阻以邓林也。”这里“邓林”,实际上指汉水襄阳一带。
两千多年来,襄阳城一直依水而建,依水而生,宽阔的汉水成为城北天然的军事屏障。
一度影响国家命运的汉水防御体系
汉江地处中国大陆腹地,是汉江最大支流,也是沟通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重要河流。战争年代,占据了汉江流域,就占有了夺取天下进退有据的地理优势。
秦汉开始,特别是南北朝时期,汉江及其支流沿线修建了许多城池和堡垒,形成了汉水防御体系(含楚长城部分)。这条防御体系中襄阳是核心,占据了襄阳,就等于在汉江形成进攻或防御的支点。
羊祜、杜预谋划灭吴归于一统;萧衍潜造兵器于檀溪,挥师东进建立梁朝;宋金、宋元战争,襄阳的攻防得失等,都是当时影响国家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汉水防御体系的城池古堡等,至今还留有遗迹或完好保存,如枣阳顺城湾古城墙、老河口袁冲乡大山寨、南漳的山寨群及郧西的上津古城、京山的富水古城、掇刀的岳飞城等。
汉水防御体系中,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也是众多爱情故事如“牛郎织女”等的凭吊路线;更有灿若星辰的文武巨擘,留下了他们的诗文。
以上这些,都是汉水文化旅游产业带的重要依托。
“一核心多羽翼”的襄阳攻防工程体系
襄阳现在的城池始建于汉代,从岳飞收复襄阳开始,襄阳形成了襄阳城为核心,樊城为辅,周边各县和山寨为羽翼的城防工程体系。
蒙元大军长期围困、攻打襄阳,逐步在襄、樊二城外围筑堡垒,或夺取襄阳城防工程体系外围堡垒为进攻襄阳的依托,死死地困住了襄阳。这样的防御一方和进攻一方的所依托的军事工程,就是宋元时期的“襄阳攻防工程体系”。
明清时期,为了保卫襄阳,防御张献忠、李自成、太平天国等,又在宋元时期和此前逐步形成的襄阳攻防工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襄阳城池及城外的防御系统。如防御太平天国进攻时,宋元时期东津一带滚河(唐白河支流)边的滚河堡(今张咀)之东,每八里就建有一寨。滚河堡,抗战时还曾有驻军抵抗过日寇的侵略,张自忠将军,就在此地不远的十里长山处战死。这就是明清时期的“襄阳防御工程体系”。
“钓鱼城襄阳城‘世遗’联动研究”已启动
元军断断续续攻打襄阳持续了80余年,全力围攻持续了6年,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唯独在南宋的钓鱼城和襄阳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持久抵抗。这是世界上为时最长的决定大国命运的城市攻防战之一。
襄阳攻防工程体系也是世界级的军事工程和古战场,目前仍大部分存在于农田和山岭之中,鹿门山和唐白河之间的鹿门堡、淳河堡、滚河堡,与襄阳城南凤林关的白鹤堡、襄阳古城是一个较完整的单元;鹿门山和唐白河之间,还有有条件成为突出孟浩然、庞德公、王聪儿、张自忠等文武巨擘的生态农业景区。
襄阳城位于岘山汉水间,长、宽不过五里,易于恢复传统风貌,有希望借助“棚户区改造”政策,让襄阳攻防工程体系,作为军事工程和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填补中国没有一个府级古城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
同类型的宋元之战遗迹“钓鱼城”也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钓鱼城申遗有打持久战的打算,申遗口号是:“全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让钓鱼城遗址走向世界。”“迎旅游城市峰会,建世界旅游名城。”
笔者认为,襄阳攻防工程体系可以和钓鱼城联合申遗。目前,“钓鱼城襄阳城‘世遗’联动研究”(编号:YCB16—02)已由四川省旅游局遗产旅游重点研究基地立项。
襄阳攻防工程体系及汉水防御体系堪称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和古代战争的一部展开的百科全书,值得珍视。襄阳市有望凭此成为世界级文化旅游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