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赵万年是南宋开禧年间驻防襄阳的鄂州都统制赵淳的部属,在襄阳城防守战后写下一部日记体的《襄阳守城录》,记述交战双方诸多兵器和战具,是研究襄阳军事史的重要文献。现代防务日新月异,早已进入信息战、电子战时代,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800年前,去看看那些曾经建功立业的物件。
铁打的襄阳城
□艾子
襄阳城不负铁打的盛名
襄阳城有美誉“铁打”,这首先是基于战争层面对地理条件的肯定。放眼望去,此城雄踞于汉水之南,北有滔滔汉水作天堑,南有岘山等诸山作屏障,地势险要,兼城高池深,易守难攻,所以“铁打”的赞语确有三分底气。
但战争除了地理条件的凭据和对峙外,还有双方作战能力、兵器的较量。有江河险固却不堪一击的,如苻坚寇晋,兵非不多,但仍败于淝水;有将优兵众一败涂地的,如曹操南下,大军百万,仍败于赤壁。所以,在沉重悲壮的战争史上,襄阳能扛起“铁打”的大旗,绝非凭空得来,而是一箭一簇射出来,一石一弹轰出来,一条条生命杀出来的。在数次守城战中,在岘山、汉水、城墙、护城河的大背景下,战马嘶鸣,箭矢纷飞,将士衔枚疾走,火牛横冲直撞……上演着一幕幕将帅调兵遣将的能力、战士的意志和体力、兵器杀伤力的大比拼。
《襄阳守城录》(以下简称《守城录》)记载了发生在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的一场战事。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觊觎中原已久的金军长驱直下,企图快速拿下襄阳城。战争拉开帷幕。从冬月十七到第二年的二月二十七,襄阳守军与金军前后大战12场,水陆攻劫24次,致对方人马(号称50万人)死伤一半,逼迫金军撤退。这也力证了“铁打的襄阳”绝非浪得虚名。
《守城录》记载的战具和兵器
在这次100余天激烈的攻防战中,襄阳守军使用的各种战具和兵器依次登场——
竹笼:《守城录》载:(守军)“创织竹笼,高二尺,长六尺,眼圆六寸,如竹夫人状。”竹夫人是古人的一种纳凉工具,用竹篾编成,圆柱形,中间通空,四周有许多洞孔。宋军借鉴做成阻拦敌方人马的障碍物。
拒马子:《守城录》中云“令前行人各持小拒马子一副,遮拦虏人来路,于内布列阵队”,是防范骑兵突袭时的障碍物。利用一支较粗的轴木,将枪穿插其中,以防止军马的冲击。
皮帘:用生牛皮制成的一面布幕,用以挡住敌方矢石或箭弩。“击中楼橹无不损者,公遂用牛马皮造作皮帘”,若是城上被打出缺口,则用于保护望楼。
鹿角:通过削尖的木棒而制成的木栅栏。“公命壮士自鹿角中突出”,可以有效防止对方骑兵的偷袭和冲锋。
泥炮:赵淳“令诸军用黄泥以牛、马、鹿毛搅合为泥炮,如气球样,或日晒干,或用火炙,打于城外,人无不立死”。鉴于石弹可重复使用,赵淳守军研制出泥弹这样一次性武器。即使没有命中目标,泥弹也会落地而碎,不会被金军重复利用。
霹雳炮:“城上亦发喊擂鼓,仍用霹雳炮打出城外。”宋朝创造出的一种既能增强射远冷兵器的杀伤和焚毁威力,又能增加火器作战距离的新式兵器,外形圆球状,用火药配方外加适当的可燃性或杀伤性的物料拌和黏合而成,广泛运用在水陆各种作战之中。
火药箭:南宋军队重要武器之一。是在箭头后部,以箭杆为轴,绑附一个球形对称的火药包,使用时借助射远的抛石机、弓、弩等弹射装置,把火药包抛射至敌方烧裂。
火器助力“铁打的襄阳”
以现代的眼光看去,上述武器都威力平平,乏善可陈。但在800年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还生活在蒙昧之中,且在一大堆常规武器外,还有两种新式武器——“霹雳炮”“火药箭”,其威力并不亚于今天的核导弹。
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发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炼丹家于808年的试验结果,是火药发明的标志。宋代立国后,由于内外战事频繁,各方都致力于寻找高效能的武器。炼丹家发明的火药在燃烧后产生的巨大杀伤和摧毁威力,极大地吸引了军事技术家和统兵将领们的注意力。经过不断研制和改善,初级火器开始登上大宋的战争舞台,成书于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的《武经总要》刊登的三个火药配方就是火药用于战争的历史性标志。它宣告了冷兵器时代的结束,表明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步入了新的时代。
赵淳驻守襄阳时,已是南宋。火器已由普通的燃烧性武器,发展为爆炸性武器,其杀伤力大为提高。如书中记载的赵淳指挥守城部属用常规武器制衡敌军的间隙,用“霹雳炮”“火药箭”等新式武器对金军进行了三次反击,都收到奇好的效果,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运用初级火器的著名战例:
第一次,赵淳率守军千余人,于半夜出金军,并“用霹雳炮打出,城外虏人惊惶失措,人马崩溃”。
第二次,当金军呐喊着攻城之际,赵淳即令城上“擂鼓发喊,并打霹雳炮出城外,虏骑惊骇,退走”。
第三次,赵淳指挥宋军1500人,乘雨夜驾船30余只,备霹雳炮、火药箭,潜驶至敌营岸边,乘敌人疏于防备之际,突然向敌营抛放霹雳炮和火药箭,敌人人马惊惶,自相踩踏,“残余两三千人、马八九百匹”。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襄阳城的烽火硝烟早已隐去,今天翻检历史,领略古代的战具和兵器,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珍爱和平。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原载2016年10月18日《襄阳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