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时局动荡,襄阳城又迎来了一次作为军事防御上的维修。目前见到的民国铭文城砖有:“民国三年观察朱监督”、“民国三年知事郑监造”、“民国三年委员洗监修”、“民国七年道尹朱监督”、“民国七年知事马监造”、“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监造”等。
民国初年,国内及襄樊地区发生了什么大事,让地方大小官员兴师动众修筑城垣并留下铭记?这些铭记中的观察、知事、道尹、委员又是何许人物?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一方面广植党羽,形成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军事集团一北洋军阀,另一方面积力复辟帝制。民国二年(1913)三月,宋教仁被刺身亡,7月,黄兴、柏文蔚、陈炯明等纷纷讨袁独立,“二次革命”开始。与此同时,襄樊地区也发生了白朗起义,襄阳戒严。1916年6月,袁世凯在全国一片声讨的怒潮中死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1917年,皖系军阀段祺瑞独揽中央大权,破坏《临时约法》,孙中山护法,北阀左翼军总司令兼河南安抚使襄阳人刘公亦于同年12月回到襄阳,召集旧部组织护法军,同时,敦促襄郧镇守使(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设置,为省内一地区的军事长官,辖军队一混成旅或一师)黎天才宣告荆襄自主。民国七年(1918)元月4日,总司令部在襄阳宣告成立,推黎为总司令。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和南阳镇守使吴庆桐两路合击进犯襄阳,激战半月,终因势单不支,于元月24日夜率部出襄阳西门,向南漳撤退。
时局动荡,北洋政府坐立不安,加固维修保护他们政权的城垣和理顺机构设置自然是头等大事。民国元年(1912),废襄阳府,原辖各州、县隶属湖北省安襄郧荆道(道辖20县),道署设襄阳。民国二年八月,安襄郧荆道观察使公署又改为鄂北道观察使公署。民国三年(1914)六月,北洋政府又把湖北省划分为三道,即江汉道、荆南道、襄阳道,其中,襄阳道领17县,治所襄阳。“民国三年观察朱监督”中的“观察朱”便是当时襄阳道的最高行政长官观察使朱佑保。“观察使”作为官名早在唐代已有,唐代于不设节度使的区域设“观察使”,为州以上的长官,清代对道员的尊称也为“观察”,辛亥革命后,改清朝的分守、分巡道为“观察使”,1914年确定为一省数道之制,“道”的最高行政长官初称“观察使”后称“道尹”。“民国三年知事郑监造”中的“知事郑”是当时襄阳道管辖下的襄阳县地方行政长官湖南人郑寿彞。在唐代,称佐官(副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代命朝臣充当县的长官称为知(主持)县事,明清以知县为正式官名,为县一级的行政长官。辛亥革命后,攺知县为县知事。“民国三年委员洗监修”中的“委员洗”则是北洋政府文官中第四级官阶委任官任命的官员。北洋政府文官官阶分特任、简任、荐任、委任四级,特任官是文官中的第一级官阶,由大总统以特令任命,如中央政府的部长、驻外国的大使等。
留心推敲还可以发现,这三类官员职位有大有小,铭文中的用辞也大有讲究。“观察朱”是襄阳道的最高行政长官,所以在操办筑城工程中担任的是“监督”角色,也就是察看并督促。“知事郑”是一县之长,担任的是“监造”角色,也就是察看并适时参加建造。“委员洗”在“知事郑”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所担任的是“监修”角色,也就是察看并直接指挥维修工程。这三个角色用现代的话来讲又好比是一个工程的指挥小组,“观察朱”为指挥长,“知事郑”为副指挥长,“委员洗”为项目负责人。
民国七年(1918)观察一词已不再使用,一道的行政长官改称为“道尹”,“知事”名称未变,只是官员变为了天津人马呜骞。
北洋政府垮台后,襄阳道随之解体,民国十六年(1927)各县又直属于省。南京国民政府刚开始废道时,地方行政实行省、县两级制,1932年,蒋介石国民政府出于反共需要,通令施行《剿匪区内各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条例》,将湖北省划分为11个行政督察区,在襄阳建立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襄阳为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领襄阳、枣阳、南漳、宜城、谷城、光化、保康7县。1936年又改第八区为第五区,领县未变。民国城砖砖体长为41厘米,宽22厘米,厚10厘米,字体目前所见皆为阴刻楷书,字体端正大方,占居整个砖体的侧面。民国城砖烧制火候不高,质地较软。从这一块块民国时期的襄阳铭文城砖上,可以折射出一件件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