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襄阳!你早!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6

[转载]王粲与仲宣楼

$
0
0
《襄阳晚报》数字报 > 2019年04月05日 > 6版-读城 > 
王粲与仲宣楼
2019年04月05日 方莉     热度:174
[字号   ]
“读城”队伍在仲宣楼广场诵读《登楼赋》 魏遵明摄
点击图像浏览高清图

  方莉

  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属山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初平年间,因关中骚乱,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不久,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因劝降有功,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国建立,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216年),王粲随曹操南征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

  王粲文学成就很高,时人将其与曹植并称“曹王”。王粲以诗、赋见长。其诗语言刚健,词气慷慨。《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王粲与孔融、陈琳、徐干、应玚、刘桢、阮瑀合称“建安七子”,其文学成就最高。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称:“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明代人辑录王粲的作品,编有《王侍中文集》流传于后世。

  王粲于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为了躲避董卓之乱而南下襄阳投靠刘表,王粲在襄阳15年未被重用,郁郁不得志。王粲生于乱世,国家危难,山河破碎,飘零他乡,有才难伸,有志难酬,感情尤其怆恻。在荆襄时期,他曾登临城楼,极目四望,只见触目所见,平原广阔,流水萦绕,田野盈畴,一片锦绣。然而,对于流寓荆襄、才不得施的王粲来说,眼前的美景却是异乡风物,非但不能解忧,相反,一股怀乡之思油然而生。想到自己投主不明,寄人篱下,报国无门,不禁悲从中来,啼泪横流,思绪翻飞,家国万里的思念之情,孤身飘零的悲伤之情,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以致“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千古绝唱的《登楼赋》遂横空出世。

  仲宣楼因王粲一赋,引来后世无数文人骚客的竞相登临:他们借此或咏史怀古、忧世念民,或借景抒情、思乡明志。“王粲登楼”遂成为古今诗人词客们不断引用的历史典故,以致在荆襄历史上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登楼文化”。明代诗人邓云霄有《襄阳仲宣楼》一诗:“汉水暂依刘,秦川忆旧游。别离悲两地,词赋擅千秋。去国人同远,行云客共浮。为嫌归思远,不敢更登楼。”诗人行旅在外,在襄阳登仲宣楼后,不由兴起与王粲共通的去国怀乡之思。

  为纪念王粲,后人将王粲登临过的城楼命名为“仲宣楼”。明末万历年间,襄阳知府周绍稷修楼成,邀当时文坛泰斗王世贞作记。清雍正间副使赵宏恩重建。乾隆二十五年署知府胡翼重修。与黄鹤楼、晴川阁和岳阳楼一起并称“楚天四大名楼”。

  仲宣楼民国初年毁于战火,1993年,襄阳市政府在原址上恢复仲宣楼,高17米,可分为城墙、城台和主体楼三大部分,主楼为双层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典雅壮丽。仲宣楼位于东南城垣上,同时还是襄阳城的东南角楼,战时起着加强防御的作用。

  今天,我们登上仲宣楼,还能看到一些精彩的联句,其中由白雉山所撰写的长联很值得一读。

  吊古遐思:叹一代文星,彼天何极?蔡伯喈始识其才,汉献帝虚封其职,刘景升罔知其品,曹孟德差举其贤。瓜悬不食,河浊难清。风物独愁人,总怀尼父奔陈憾;

  登楼四望:爱中原胜迹,此地为佳。习家池南饶以趣,米公祠北衬以奇,鹿门山东映以幽,诸葛庐西联以韵。盛世当歌,九州齐颂。霜毫多愧我,孤负江郎失笔情.


http://xywb.hj.cn/Read.asp?NewsID=1450592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