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襄阳!你早!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6

[转载]话说襄阳护城河

$
0
0
《襄阳晚报》数字报 > 2019年04月05日 > 7版-读城 >
话说襄阳护城河
2019年04月05日 艾子     热度:181
[字号   ]
襄阳护城河 全媒体记者魏遵明摄
点击图像浏览高清图

  艾子

  “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的宏观城池关系,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就已出现,它是正处于国力上升期的楚国的战略防御构想。北津戍作为军港,就是这个构想的体现。襄阳城人工开挖的城壕是什么情况?“华夏第一城池”又有哪些历史变迁?

  美丽的水上城堡

  何谓城池?在《周礼·考工记》中,城指城墙,池指护城河。护城河也称城壕或壕沟。最初人们挖壕沟,目的就是要让敌人掉进去摔死,所以在壕沟底部设置有竹枪等战具。另外,壕沟里的水还可用于补给、运输、消防等。

  城池是城墙和护城河的统称。古人筑城和挖壕同时进行,壕挖得深,城就筑得高,它们构成了双重防御体系,体现了古人在城池防御建设中的聪明智慧。

  襄阳护城河长5060米,最宽处达250米,平均宽度180米,面积91万平方米,是一个依托城市附近水系构建的自流系统。它北临汉水,东、南、西三面开掘有人工河道,襄水通过城外的西南角引入,汉水通过西南角、东北角的涵闸与护城河贯通,这样就完全分隔了城市与城外的陆地,在战争时期成为一条缓冲带,极大地保障了城市安全。从空中俯视,护城河水仿佛一条玉带,环绕在襄阳城的周围,把城市烘托得犹如一座美丽的水上城堡。

  固若金汤的襄阳城

  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襄阳城完成了一场抵御北方侵略者的壮举。赵万年的《襄阳守城录》中记载:“襄阳府城周围共九里三百四十一步,城外有羊马墙,墙外有水濠。”这是目前已知关于襄阳护城河的最早记载。书中另一处记载:“十二月一日,虏遣被掳人刘宝于城东隔濠呼城上云:‘相公欲令人来打话’。”隔河可以喊话,且听得真切,大致可以推测,当时护城河的最窄处并不宽。不过到了吕文焕镇守襄阳时,为抵抗元军,已将护城河拓宽数倍。当时,元军主帅阿尔哈雅在襄阳城东南角设置了攻城指挥部“将台”,但因有宽阔的护城河阻挡,元军相当长一段时间无法接近襄阳城。

  南宋时,襄阳城是南北政权反复争夺的军事要地,城墙屡经战火,城壕也不能幸免,更无法统计有多少位将士惨死在看似平静的河水里。当时护城河的位置在哪里?上个世纪90年代,襄樊市考古队在今阳春门公园内清理几座宋代墓葬时,推断宋代东护城河的外边缘已靠近如今的环城东路。另外,考古队在东城墙内侧区域仅发现明代以后的堆积层,且堆积层下全为淤泥,可推测明代以前,东护城河的内边缘在现在的东城墙以内。

  护城河上的水利设施

  清同治《襄阳县志》记载:“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知府郭杲修护城堤以捍江,筑救生堤以卫城,又于九宫山麓(即真武山,作者注)今仙关门内外设二闸以备蓄洩,导九衝冲十八洼汇集檀溪湖之水,一由仙关门外桥下入濠,一由仙关门内桥下入汉。”2000年修环城南路时出土了一块《重浚襄渠记》石碑,上面写有:“宋郭杲设二闸,水涸时导之入濠以卫城,水涨时导之入汉以杜冲溢。”也记述了郭杲在城壕中设闸的创举。

  郭杲的做法被后来人沿袭下来,清同治四年(1865年),襄阳知府方大湜在护城河上增加了水利工程。他在城西南和南渠处各留一剅口,设节制闸,城壕水浅时,将南渠水引入,又在城东北城壕留一剅口设闸口,挖有渠通至长门外,亦设闸口。当城壕水多溢出时,起闸放入汉水,以此来调节城壕水位,保证城市的安全。现在东门外的闸口就诞生在这个时候。

  护城河的历史变迁

  历史上襄阳护城河并非一直是现在这么宽。

  清同治《襄阳县志》记载,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一场冒城大水过后,知府陈天麟疏浚了城壕。这是关于地方官员明确修理城壕的最早记载。

  清乾隆《襄阳府志》记载,元末明初,邓愈重修襄阳城。在元朝中后期,护城河或者规模很小,或者已经废弃,这与史书中元朝在内地不修城的记载相吻合。

  明朝末年,杨嗣昌镇守襄阳。杨是朝廷要员,崇祯帝委他以重任,希望他能剿灭农民起义军,延缓大明气数。然而,襄阳城却被张献忠轻易攻下,接着,襄王朱翊铭被杀,朝野震惊。惊惧和压力之下,杨嗣昌自杀。他坐镇襄阳时,正是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之时,由于战争防御的需要,他“宿辎重襄阳,浚濠筑城甚固”。本市考古队从南门护城河外的勘探和试掘情况得知,明代以后护城河内侧即现有河岸,而外侧则要继续向外延伸150余米,可见当时护城河的实际宽度将近300米,比现在还要宽。

  清咸丰八年(1858年),知府启芳疏浚了城壕。大概由于清朝中后期地方财政不充裕,这次疏浚采用的是“谕城绅劝捐,由西门到长门分段认工”的办法,同时檄知县梁照“丈量濠面立石柱24处,以清岸界”。

  清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知府方大湜将前任留下的石柱界限逐段量明丈数,护城河由西门到长门共长八百五十丈(约2850米),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档案资料。

  清同治八年(1869年),城西南的城壕渐渐淤平,知府恩联便和提督郭松林商量,令士兵开工浚河,范围是从西门至到南门间,共长五百丈,深一丈。

  1949年后,护城河失去了城防功能,被划归原襄樊市国营渔场管理,其主要功能是养鱼,以丰富居民的餐桌。1976年,政府对护城河襄阳公园至东门桥段长约300米的护城河进行下挖和疏浚,以提高护城河的产鱼量。这段河面平均下挖了1.5米,挖起来的淤泥在襄阳公园堆成了猴山。

  1991年,为迎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会议在襄樊召开和诸葛亮文化节的举办,襄樊市再次大规模疏浚护城河,水面最宽的地方已达到250米,水深有3米多。(作者系“拾穗者”成员、中国金融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襄阳市作协副主席)

http://xywb.hj.cn/Read.asp?NewsID=1450594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6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