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詹瞻
浙江大学旅游研究所研究员
主持人:萧雨林
论道背景:近日,襄阳拟建城墙博物馆助推襄阳城墙申遗工作的消息,引起了市民的关注与热议,并在微信朋友圈中广为转发。如何推进襄阳古城的保护与开发,激活古城旅游,一直备受市民关注。为此,本期《汉江论道》邀请到浙江大学旅游研究所研究员詹瞻。去年,詹瞻和她的导师周永广(规划学博士、浙江大学旅游系副教授、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中心主任)承担的《襄阳古城保护与发展策划》这一课题的成果,受到多方好评。因此,我们将分两期内容,听听詹瞻关于古城保护与发展方面的思路和想法。嘉宾名片
詹瞻,襄阳人,浙江大学旅游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作品《浙江省普陀山旅游升级转型规划》《古隆中-襄阳古城-鱼梁洲旅游发展整体规划》《襄阳古城东巷子管家巷规划及建筑设计》《襄阳古城保护与发展策划》
“古城的重要不言而喻”
主持人:《汉江论道》,雨林有约。欢迎读者朋友继续关注本期论道,也欢迎詹瞻。本期论道我们来探讨一下襄阳古城的发展之“道”。之所以邀请詹瞻作为我们的嘉宾,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一名非常有才华、非常有想法的规划师,更因为她还是一个襄阳城的孩子。专业素质和文化情怀的结合,这让她在做关于古城保护与发展的策划时,不仅具有前瞻的眼光,也因为家乡情结会促使她对古城旅游进行规划和设计时会更加慎重。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关于古城的规划很多了,但我注意到,你们承担的课题是《襄阳古城保护与发展策划》,是“策划”不是规划。我们想知道的是,为什么需要做这样一个策划呢?
詹瞻:是的。与古城相关的规划,到现在不少于11个,策划却是第一个。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建设、旅游休闲的各种需求都有了很多变化,因此需要有一个思路把新理念和新需求结合起来,并与之前一系列的规划进行有效对接。
目前对与襄阳古城建设的指导,市里正在编制新的一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襄阳古城控制性规划》,前者是襄阳古城保护方面的法定依据,后者是襄阳古城在未来建设方面的指导和依据。襄阳古城并不同于一般的城区,她有太多的文化内涵和承载,怎么处理好文化的传承表达与城区建设的关系,也就是我们襄阳市现在提的
——怎样“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这个问题,需要更全面和慎重的考虑。策划,是“古城控规”的补充,也是控规编制的一种创新。
主持人:我看到你们方案中对于襄阳古城地位的表述,称襄阳古城是“城市名片、文化代表”,是引爆襄阳旅游的关键。相信不少市民也会深感赞同。很早以前就有不少专家和市民呼吁,要把古城作为襄阳旅游的核心来打造,这一点目前应该说已经形成了共识。我们现在提的“一城两文化”,其实是把“城”放在了核心位置。去年市里还专门成立了专古城管委会,来负责推进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足见对古城的重视。
詹瞻:襄阳古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襄阳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首要依据,是襄阳的重要名片,是襄阳最具特色的核心资源。现在拿什么给襄阳人和外地人看,怎么把它传给后人,这都是规划和策划面临的问题。襄阳是个历史文化名城,但现在的状况是“有框框、没内容”、“有说头、没看头”,如何让来古城的人有丰富的体验,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必须思考一个发展的途径,也把相应的发展空间留出来。
主持人:那么我们这个《襄阳古城保护与发展策划》解决了哪些问题?
詹瞻:一是结合当前的需求和理念提出一种襄阳古城发展的新模式。二是文化上怎么来表达,游客怎么玩,解决“说头”“看头”“玩头”的问题。三是空间上项目和游线设计怎么落地的问题,同时处理好旅游发展用地与市民生活空间的关系。四是推广上怎么做好城市营销,互联网时代下怎么提升古城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古城发展的几种模式
主持人:古城的地位不言而喻,但古城保护与开发的难度非常大,这也许是多年来古城旅游开发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的主要原因。从专业的眼光看,古城开发面临着哪些困惑?
詹瞻:首先是空间的困惑。土地紧张、建筑密集破旧、交通压力大。古城内外风貌日益现代化,古城传统审美意象不足、细节粗糙,历史重要建筑少而分散,且有些公共资源不能还之于公共。其次是功能的困惑。目前古城以行政、生活功能为主,人口密度非常大,缺少历史文化的反映、旅游功能将将就就、无处施展。第三是发展的困惑。之前以自然粗放式发展为主,缺乏有针对性的理念研究与谋划,历史文化的价值没能很好挖掘,有远景没步骤、有意识没措施,有格局缺产品、有故事缺表达、有研究但各自为政……在这种情况下,襄阳古城首先要解决的是采取哪种发展模式。
主持人:请跟大家分享一下,国内古城发展有哪几种类型或模式,哪一种比较适合襄阳古城。
詹瞻:古城发展有很多类型。一种是原汁原味的平遥古城,它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我们资源不一样学不了。还有一种把现有的建筑推倒重建一个“古城”,比如大同。这种的特点是投入巨资、大拆大建,建设周期长、变数大。现在大同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项目停止了,这种“倔强”的“复古”之路也引来诸多争议。
但这种模式也有建成的案例,比如台儿庄古城。大家都知道有台儿庄战役,台儿庄也是京杭运河的重要节点,过去也是个非常繁华的古城。我去年去的时候是晚上,那种霓虹勾勒出各种古典建筑形态,非常漂亮。当时一下车,迎面一个高大雄伟的城门,而且周边几乎看不到任何现代城市的痕迹,那种激动的心情不亚于穿越。第二天参观,刚开始很兴奋,20分钟后就有了强烈的审美疲劳。因为材料反映出来的质感,仿古建筑的机械化痕迹,这些细节积累起来很让人“出戏”。而且城是空的,沿街的商户大部分卖的是各个地方都见得到的旅游商品。那不是一个真正的古城,而是一个“仿古景区”。
主持人:现在很多历史建筑都提倡“修旧如旧”,其实很难“如旧”;结果不能“复古”,只能是“仿古”。
詹瞻:是的,“修旧如旧”更多的是用在对保存下来的历史建筑的修补、修复,但是对城市大片区的“修旧如旧”有很大争议,因为“旧”是什么样,我们现存的资料非常有限,就是如了旧,也不一定能用。
我们的襄阳古城,有“点”,像城墙、绿影壁、谯楼,都属于“国保”、“省保”。也有在复古风潮下的“线”,如古治街、北街,但是襄阳古城是个“面”,对于这个“面”我们是不是仅仅靠“修旧如旧”就迎刃而解呢?相对而言,襄阳古城的这个“面”有更为复杂的现实、诉求。
主持人:我觉得丽江古城是另一种模式。它除了历史风貌保存较好,更为成功的是氛围的营造,比如“最懒惰的城市”、“艳遇之都”、“疗伤圣地”……这些称号可能比它的风貌本身更能让人心动。
詹瞻:对的,除了古建筑的“硬件”之外,丽江的成功在于它营造了一个人与人交流的“界面”。传统观光旅游的界面是单纯的人与景的交流,而丽江在营造人与人的交流界面上是最成功的。他们不仅实现了本地人与游客的交流,更实现了游客与游客的交流,这种模式使得旅行在看风景之外,更多了无限种可能。这是我们襄阳古城在发展模式上一定要借鉴的。
“古城,是一个生命体”
主持人:在了解了古城发展的几种模式后,请问你们团队对于古城保护与发展的策略有哪些创新?
詹瞻:创新是必须的,任何一种成功都无法复制,这也决定了襄阳古城没有可以照搬的模式。更何况,在互联网语境下旅游休闲的发展,也多出了更多具有新生吸引力的“信息元”,我们把它称之为一种“人情味”——那是一种由本地生活的人、生活的方式和场景散发出的一种吸引力。现在很多人已不再对专门为游客准备的场所感兴趣了,而是更愿意去外滩、锣鼓巷、西湖这样的开放式景区,甚至谈不上什么景区,就是到当地人的生活场所去体验异地的生活方式。
非常可贵的是,襄阳古城刚好契合这个点。虽然古城里留传下来的“真古董”少了,但她的珍贵之处在于她是一个积极的生活空间,这种生活空间体现的生活方式正是互联网休闲时代旅游所寻求的东西。因此,我们需要对她进行合理性地优化梳理,而不是推倒一切重来。把空间生硬地让给游客,或者是用商业活动表演给游客看,这种模式已经过时了,要增加一些游客能参与的、更凝聚一种主题的活动或场所来表达我们的文化,提供互动的“界面”,以增强游客对这个城市的理解和融入。
我们把这种转变称之为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的转变。古城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位市民,都是生活的自然体现,同时也参与到整个大旅游的活动中。我们城中的古树,一个发生过典故的“城市记忆节点”,几位在城门边纳鞋底的老太太,一个蜿蜒的小巷,街角的咖啡店,这些都会成为游客眼中体现襄阳“古城”的景致。
主持人:这确实是引人遐想的场景,而且这种氛围的营造是襄阳独有的。
詹瞻:对,这就避免了现在“千城一面”的困境。其实,所有的重建、再建,都不是原本。我们现在缺的不是复古的技术,而是原汁原味。很多时候,我们就像个游离的孩子,在不断探索我们想象中的根。
主持人:好诗意的描述。过去几十年我们拆除了不少古建筑。当时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拆除的并不是建筑,而是我们的记忆;不仅是生活的家园,还有灵魂的家园。现在,我们再去寻找那个灵魂的家园时,发现怎么找也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詹瞻:因此,我们避免把襄阳城做成“断代史”。古城,她是一个生命体,是延续的。一个千年古城,她的发展从来没有断过,明清的是历史,建国后的同样是历史,我们这一代以及上一代人在古城留下的痕迹和唐宋元明清时的痕迹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是,在空间的建筑上我们的保留、复原需要有一些甄选、升华,更要为未来我们的后代和发展留出余地,把这个“脉”延续下去。
主持人:在发展上我们做了哪些工作呢?
詹瞻:在清华大学的《历史名城保护规划》中,对襄阳古城的功能定位是以居住为主;我们这次提出的新定位是品质生活、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三大功能。
因此,我们对于古城的设计,就是要兼顾古城的肌理和遗存,保留和梳理古城特色的“人情味”。在风貌设计上注重传统氛围的营造,在项目设计上注重文化表达,以游线设计串联项目形成集群效应,强调落地性与可实施性,来塑造古城个性、突出古城特色、打造城市品牌。这就是我们对襄阳古城的一个总体思路。
主持人:这一方案让我个人很有认同感。
詹瞻:其实,我们只是解决了很小一部分问题,但至少我们不会过多地去破坏她。我没有办法轻易地说要把哪哪儿拆了,因为我把她看得太重,这就是我个人的情感。
结束语:与詹瞻的交谈,让我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一个成功的规划或策划,除了需要规划师有前瞻的理念、专业的眼光,更需要规划师情感的注入。那些大拆大建的造城方案,又何尝不是规划师的“杰作”?一个规划师如果对一个地方不能心存敬畏,心怀感情,不能真正深入那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与百姓生活,后果该是多么可怕。
好的,感谢詹瞻的分享。本期我们论道的主题是襄阳古城的模式选择,下期詹瞻要跟我们分享的是襄阳古城内容的表达,请大家继续关注下周一推出的《汉江论道》。
文字整理:董子川
栏目题字:杨豪良
摄影支持:周汉
场地支持:南湖华祥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