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脉的守望者
——读《拾穗三集》有感
陈文华
近日,由国内知名文化遗产保护组织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完成的《拾穗三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该著是拾穗者团队继《拾穗集》《拾穗二集》之后的第三部文集。
该著集中展现了2015年至2019年,拾穗者团队成员在襄阳进行田野调查、开展文化走访、记录城市文脉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为襄阳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民间文献,是研究襄阳地方文化的又一新作。
全书分为“古城探秘”“古埠旧事”“口述历史”“乡村发现”“汉水流年”“学术探索”“文保散墨”“草根印迹”八个版块,记录了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秉持公益初心,关注汉江流域,行走家乡故土,考察风土人情,探讨田野发现,并身体力行将对家乡的热爱,倾注在襄阳民间文化的研究和襄阳文化的推广传播之中。纵览全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传统史料的有益补充。襄阳位于华中腹地,汉水中游,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历史悠久,楚文化、三国文化、万里茶道是襄阳最浓厚的历史底蕴。这里遗址遗迹众多,古隆中、黄家湾、米公祠、习家池、鹿门山、襄王府绿影壁、襄阳城墙、码头、会馆、老街巷等是襄阳著名的文化景点。这里人文荟萃,宋玉、孟浩然、米芾、王维、王昌龄、李白、杜甫都曾留下名篇和足迹。传统史籍、地方志记载众多。《拾穗三集》则从另一个视角管窥,既有对史书、古籍文献的解读,也有对历史的记述;既有对文化遗存的探访,也有对碑刻和老照片的考察。作者们从民间文献入手记录,为读者呈现了真实的一手材料。
鲜活生动的史料文献。《拾穗三集》可看成是襄阳民间文献,承载了襄阳地区普通民众的历史记忆,是襄阳民众文化传承的载体。全书涉及襄阳文化的方方面面,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传统史书不同,民间文献更注重普通民众对历史的感知。《拾穗三集》集结了一批襄阳地域文化的爱好者,以民众视角观察襄阳文化现象,探讨襄阳风俗习惯,记录民间民俗活动,呈现更生动鲜活的历史和丰富的人群。这种具有“以民俗乡例证史、以实物碑刻证史、以民间文献证史”的表达,侧重记录基层、大众的日常生活,对当代社会传承传统文化具有特殊意义。
民间文化爱好者的热爱与守望。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成立于2005年,十几年来,成员拓展到17人。他们以“回到田野,守望故乡”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地域文化和汉水文化的整理、研究、保护和传播,志愿奉献。书中多维度呈现襄阳文化面貌,樊城、龙坑、张湾港、兴武街、杨家巷、长丰洲、鱼梁坪、四官殿、马头山寨、漳纸工坊等地的记述,展现了一个立体、生动的襄阳。团队曾出版《拾穗集》《拾穗二集》《襄阳会馆》《襄阳岘山》《原乡》《纸物语》《温故老樊城》《口述老樊城》《影像老樊城》《樊城码头文化》《清代汉江流域会馆碑刻》等多部反映地方文化的著作,这些著作成为记录研究襄阳地域文化的重要史料。此外,团队积极以影像记录襄阳,拍摄纪录片,建立漳纸工坊手工纸传习所,传承非遗文化,多次获奖,成为记录襄阳民间文化的坚守者和代表者。
“拾穗”原意为收割后在稻田拾捡遗谷。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从不同的角度,用多种方式记录和整理乡土人文资料。书中所录文章情真意切,文笔优美,是不可多得的襄阳民间文献资料。
(作者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