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莉
展开襄阳城卫星地图,襄阳城的传统中轴线南北大街北端是小北门(临汉门)。3月3日,“吾爱吾襄·读城”公益研学体验活动第一站在这里拉开帷幕。很多人疑惑,从布局上看,这条线并不在古城的中间,以此为界线的话,东半边偏大,西半边偏小,这怎么能叫“中”轴线呢?
中轴线
当前襄阳城格局,是明代扩城的结果。元末明初,朱元璋派著名将领邓愈镇守襄阳城。他在整修襄阳城时,“拓东北角,由旧城大北门外东绕今长门,环属东城”。襄阳城的东半边大大扩展,而中轴线却在原位没有动,这条中轴线从唐宋延续至今,城变而中轴线未变。
那么为什么人们不愿移动这条已经不在中轴上的中轴线呢?这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城内格局的中轴,也是襄阳城外部格局的中轴;不仅仅是襄阳城的中轴,也是整个襄阳郡的中轴;不仅仅是地理中轴,也是文化中轴。延伸出城的中轴线,南向,是襄阳城的案山——岘首山;北向,则穿过宽阔的汉水,连接米公祠,更远又指向西周分封的公侯之国邓国的都城——今邓城遗址。
这条中轴线穿山过水。管子曾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立都如此,立城也是如此。襄阳城的选址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今天看来,依然充满了科学性,使得襄阳城的格局天然浑成,气势恢弘。岘首山是东汉末年重要战役凤林关之战发生的地点,一向被称作“郡城门户”,是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羊祜生前的游憩之所,历史上建有堕泪碑、岘山亭、羊杜二公祠;米公祠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家族的宗祠;沿线除南、北城门楼外,还分布着襄阳城的标志昭明台以及谯楼等建筑,是襄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人文最为富集的线路。
拱宸门
襄阳城有两座北门:小北门和大北门,正式名称分别叫临汉门、拱宸门。
拱宸门保存有襄阳城墙现存最完整的瓮城,内宽22.8米,深10.75米,东、西、南三面有券洞门,东、西两个门洞有厚0.22米的防水闸,闸门距城门1.07米。瓮城北墙紧临汉江,无门洞,实际上是一道坚固的防水堤。瓮城外旧为木船渡江码头。古时来往的官船往往在这里停靠。从瓮城、门额,我们可以大致窥见当日大北门雄风,它的门正面是“拱宸门”城门名,而内侧则镌刻“拱卫宸垣”四字匾额,高大的城门和楼,映着汉水的粼粼波光,令人肃然起敬。
以“拱宸”为门,在我国古代城墙中较为常见,且为北门之专称,如北宋汴梁皇城的北门就叫拱宸门,明清以来,北京、上海、杭州、台湾新竹等城市历史上也有拱宸门。所谓“宸”,原意是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我国有以北为尊的传统,即是源于此。所以“拱宸”一名,只能用在北门。“拱宸”即保卫帝京,当然只有汴梁皇城的北门叫拱宸门是名符其实,后世各城市以拱宸命名北门,意义有所扩展,表明对于国家的中心以及最高统治者,既有恭谨的顺从,又有忠心的护卫之意。
襄阳的北门有两座,为什么是大北门而不是小北门被命名为“拱宸”呢?小北门并不“小”,甚至说,其位置的重要性要大大超过大北门,第一,它处在襄阳城的中轴线上;第二,与古代襄阳城的公共服务、文化地标建筑谯楼、昭明台等在一条线上,但是,如此重要的小北门,为什么没有得享“拱宸”殊荣呢?原来,大北门虽然稍稍偏离城市中心,但其地位却另有尊崇之处。大北门内,明代起就是抚治都御使衙门所在地。《乾隆府志》记:“分守安襄郧道署:在大北门大街东仁和坊,是明抚治都御史行署。”道署规模颇大,有大堂、二堂、内宅三进,外有仪门,仪门外又有头门,门前有石头狻猊、旗鼓亭等。道治驻襄阳,是襄阳作为区域中心的一个明证。不同时期所辖范围时有变化,最大时管辖今天安陆、十堰、襄阳、荆门的所有范围。此外,还有襄阳县旧署,县丞、典史署,襄阳卫署、道安书院、鹿门书院等。明景泰中,设守备司于卫署前,统饬郧、襄、荆三卫,均、房、竹三所,明末被毁。清朝初,裁改为郧襄守备。守备署是守备司的衙门,就在今天的市人大机关院内。其门前的荆州街一度曾名守备司街,就是因为这个衙门的存在。
正是因为当时区域最高行政机构及众多官署设立于此,所以大北门才能代表襄阳来“拱宸”即维护中央帝国统治。拱宸门内额为“拱卫宸垣”,四字是对“拱宸”的扩展,进一步阐释了“拱宸”的含义。
临汉门
小北门不小。单从位于中轴线上的地位来说,就足以显示出其重要性。门名临汉,顾名思义,乃是面临汉江而得名。绕城而流的汉水一直是襄阳人骄傲,李白在《襄阳歌》中写道:“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汉江鸭绿”从明代起就是襄阳十二景之一。明洪武年间知府寻适以《汉江鸭绿》为题写道:“迢迢星汉泻银河,万里西米湛绿波。煖浪染春深似黛,渊深涵日腻于罗。昔人久已乘槎去,神女犹闻解佩过。对此欲吟吟未得,临风三咏谪仙歌。”描摹了汉江碧波荡漾的美丽景色。小北门上,还保留一座古色古香的城门楼,为清代道光六年(1826)重建。到1988年,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省、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拨专款46万元,由市文物管理处在进行实测研究、复原设计的基础上负责组织维修,当年6月动工,年底竣工。维修后的城楼,保留了重檐歇山式,面阔3间(上下共6间),高10.35米,宽15.78米,深10.54米,耸立在高高的城台之上,给人以庄重、雄伟之感。
临汉门的内额为“北门锁钥”,是顺治年间知县董上治所拟。明长城八达岭关西门亦额“北门锁钥”四字。北门锁钥是一个成语,《辞海》这样定义:
亦称“北门管钥”“北门之管”。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四:“公(寇准)镇大名府,北使道由之,谓公曰:‘相公望重,何以不在中书?’公曰:‘皇上以朝廷无事,北门锁钥,非准不可。’”谓大名为南北往来必经之地,故必须重臣坐镇之。后以指北方的重镇或泛指军事要地。
这个成语的成型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其前情与《左传》名篇《烛之武退秦师》有关。公元前628年,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出兵攻打郑国,郑文公派出大夫烛之武说退了秦军。秦穆公撤军回国前夕,留下了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帮助郑国守卫国都。两年之后,杞子派人密告秦穆公,我已经取得了对郑国国都防卫非常关键的“北门之管”,就是取得了掌握北门开关的控制权。到了宋代,名臣寇准以“北门锁钥”自比,这个成语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北门锁钥,容易被我们望文生义为北门上的锁和钥匙,但其本义并非如此,这里锁的概念要大得多,城门之上所有的加固部件,都可以视作广义的锁;而钥,更是与钥匙有很大的不同。
钥,在小北门的匾额上写作繁体字“鑰”(为了行文的需要,本段钥写繁体),读作“yuè”,这个字与门有什么关系呢?这要从字的本义上去寻求。鑰,就是门上的一个构件。要理解这个构件的形状和作用,我们先认识另一个字“关”(繁体写作“關”,为了行文的需要,本段关写繁体),同样从门,是门的另一个构件。《说文解字》:“關,以木横持门户也。”就是今天的门闩(或称门栓)。旧时农村一般使用两扇对开的木门,门后设一到二条粗壮的横木,两边用短竖木做成插销,横木不用时自由垂下,夜晚睡觉,从里面关上大门,就用横木横起插入插销固定,这就是门栓,把门锁闭。《通训定声》又说:“竖木为闲,横木为關。”一家门户如此,一城之门当然更要牢固,所用的横木更粗更大,非一般门栓可比,此外,还要在门栓上再插一根直木进行加固,这根直木就是《说文解字》所指的“關下牡”。《说文解字》是东汉的辞书,它的解释到了后代很多人已经看不懂,必须再对解释进行解释,清代训诂学家王筠《句读》于是又对“關下牡”解释:“關,横设之;直设之,而承關之下。關有孔而受,故曰關下牡也。以木为之。凡锁器,入者谓之牡,受者谓之牝。”那么和關都是门上的“锁”,而所谓牡、牝,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公、母,这种用法在生活中也常有见,比如螺公、螺母。北门锁钥,放在这里,就可以这样理解:这座襄阳城的北门,层层加固,重重关锁,非常安全,城内居民可以放心安睡。
锁钥的理解,以俗释雅,以生活喻器物,汉字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保存下来正在通用的表意文字,其灵活性、融通性往往出于我们的意料之外,这也是我们汉字保持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作者系拾穗者团队成员、襄阳知名文史学者)
明开国功臣邓愈
邓愈(1336年-1377年),明朝大将,是明初所封的开国功臣中地位崇高的六大公爵之一,本名友德,明太祖朱元璋赐名愈,虹县(今安徽泗县)人,少年时随父兄起兵反抗元的黑暗统治,因他骁勇异常,被军士推为首领。朱元璋破滁阳(今安徽滁县),他率众来投。
邓愈与襄阳有莫大的渊源。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4月,名将常遇春率部进取襄阳诸郡。朱元璋令邓愈以湖广行省平章的身份镇守襄阳。邓愈据此“高筑墙,广积粮”,将襄阳建成了明军的大后方。就是在此期间,使元代已经颓废的襄阳城池得以重修。
邓愈在重新整修襄阳城时,没有完全拘泥唐宋旧城范围,而把襄阳城分为正城和新城两部分。正城就是唐宋以来的襄阳城;新城主要是增建了一座与宋城大北门外雁翅城相连的角城,把城池向东、向北扩展,将襄阳城墙推进到汉江边。这新增的区域,就是新城湾。
(方莉整理)
2019年3月8日《襄阳晚报》第1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