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廨舍和户口
(一)廨舍,通俗地讲就是官员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明天顺时期,襄阳府廨舍的设置规模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总体看来还是规范效能节俭的。廨舍以及附设机构的具体情况如下:
府治在南门内正街之西,洪武乙巳年知府张善创建,府堂岁久倾圯,景泰七年知府元亮重建;
经历司在府堂西;
照磨所在府堂东;
燕思堂即重堂在府堂后;
司狱司在仪门外之西南;
巨资库在仪门外东圈门之上;
架閤库在照磨所后;
知府私宅在燕思堂后;
同知私宅在知府宅东;
通判私宅在知府宅西;
推官私宅在同知宅南;
经历私宅在通判宅南;
知事私宅在推官宅南;
照磨私宅在经历宅南;
检校私宅在知事宅南;
司狱私宅在仪门正南板榜亭后;
府大门临南门正街,东向,天顺四年知府元亮重建,视旧高广有加焉;
按察分司即荆南道在府前大街之东,洪武十年知府寻适创建,天顺四年知县李人仪撤旧重建;
布政分司在大十字街东,与玄都观并,正统年间创建,天顺四年知县李人仪撤旧重建;
阴阳学在鼓楼南铜鞮坊东,洪武十七年正术龙景云创建,址存;
医学在鼓楼南正街之西,乙巳年置惠民药局,洪武十七年设,洪武三十一年革去,三十五年复设,址存;
僧纲司在大十字街之东北圆通寺内,洪武十三年都纲福师设置;
道纪司洪武间在西门大街南玄都观内,宣德年间观迁于大十字街东,道纪司仍在焉;
税课司旧在大十字街北,洪武二年副使刘谦建立;
大盈仓在鼓楼北大街西襄阳县学之右,乙巳年知府张善同仓官许仲才建立;
旌善申明亭在府前门外之左右,洪武五年知府寻适设置。
此外,还有襄阳卫。卫治在郡内东南,乙巳年五月二十七日指挥王诚建置,正统元年以其地为襄府,指挥使孙能等奏准徙建于城内城隍庙东。所辖千户所有六,其中四所在本卫左右,一在均州,一在房县。
附明代府的编制定员供参考:知府一人正四品 ,同知无定员正五品,通判无定员正六品,推官一人正七品,经历一人正八品,知事一人正九品,照磨一人从九品,检校 一人未入流,司狱一人未入流。
(二)户口。《天顺襄阳郡志》记载了洪武二十四年、永乐十年两次户口统计情况。
1,洪武二十四(1392年):
本府,15919户,85990人;
襄阳县,3270户,16900人;
枣阳县,792户,4375人;
宜城县,861户,6129人;
南漳县,2668户,14522人;
谷城县,2630户,12437人;
光化县,930户,5690人;
2,永乐十(1413)年:
本府,13058户,73220人;
襄阳县,2625户,15520人;
枣阳县,670户,6130人;
宜城县,849户,36078(?)人;
南漳县,2162户,12329人;
谷城县,2230户,13437人;
光化县,768户,4676人。
襄阳府所辖一州十县洪武二十四年的户数之和与本府数基本相符,在剔除存在明显错误和缺失的少许数据后,可知两次户口统计总体是符合统计逻辑的。这里起码可以得出下列判断:当时府域人口在七八万左右,户均5.5人左右;从洪武二十四年至永乐十年,二十一年间,户、口数分别减少了17.97%、14.85%,原因需要深入考察研究;前列六县,襄阳、南漳、谷城县较其他县明显户口数要高,应该有其内在的决定因素。
六、山水掩城廓
襄阳城被汉水和岘山等众山水依伴掩映,其周边即襄阳县域的山川在《天顺襄阳郡志》中如数家珍。记有山川五十处,其中山三十三:
1、 岘山。在县南七里,欧阳永叔《(岘山亭)记》云“岘山临汉江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十道志》云“晋太傅羊祜叔子镇襄阳,曾与从事邹湛登此山,垂泪泣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哲登此远望者多矣,皆湮没无闻。’湛对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与此山俱传。’”祜殁,襄人感其德,立祠刻碑其上,过者见之莫不流涕。杜预名其碑为坠泪碑。祠宇累朝修复,祀典益隆。
2、 襄山。在县西五里。《荆楚记》云“水驾山而下,故名曰襄。”
3、 虎头山。在县南三里。其形似虎,故名之。
4、 楚山。在县西南八里,又名望楚山。以其高可见楚地,故名。凡天欲雨,必有云气翳之,远近望之可以预测晴雨。
5、 龟山。在县西南六里。其形似龟,故名之。
6、 万山。在县西南十里。下有解珮渚,见阿头山项。
7、七里山。在县西七里,故名。
8、大成山。在县西七里。
9、 九里山。在县西十里,即九里冈,其山起伏有九里之长,故名之。
10、 凤凰山。在县东南五里。梁武帝叡立寺其上,今已不存。
11、 阿头山。在县西九里。下有屈隈,相传即郑交甫遇龙女解珮处就在这里。
12、 白马山。在县西南十里。下有白马泉,前代每年三月三,刺史禊饮于此,又名伞盖山。
13、 杨桥山。在县东南五十里。近杨桥,故名。《春秋纪》“楚人为杨桥,之后是也。”
14、 关子山。在县东南四十里。近关子口,故名。
15、 買山。在县东南六十里。
16、 支家山。即支家岭,在县北六十里。
17、梅林山。即梅林岭,在县北七十里。故老相传过去此山多梅,故名之。
18、募旗山。在县西南十里。故老相传过去有兵卒于上募旗(即在山上转旗),故名,或云其形似旗。
19、匾山。在县南十里。其形匾,故名。
20、桃花山。即桃花岭,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故老相传过去其山多产桃树,故名之。
21、石牌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22、隆中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其下有隆中书院基址,即诸葛孔明隐居读书处所。
23、马鞍山。一名登楚山。在县西南十里,与万山相对。其形似马鞍,高处有三磴,《舆地记》云即刘洪、山简九日宴处。
24、陈庄山。在县北三十里,近陈家庄,故名之。
25、团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其形团,故名之。
26、鹿门山。在县东南三十里。旧传汉建武中郡人立神祠于上,刻二石鹿夹神道,遂呼为鹿门。汉庞德公、唐孟浩然、皮日休俱隐此山。
27、伏龙山。在县南二十里。其形如龙而伏,宋至和间鲁巩知郡事,曾祷雨于此,有感。
28、独乐山。在县西北二十里。诸葛孔明登此山作梁父吟,故名之。
29、百丈山。在县南三十里。《旧传》云有麝香兽,刺史刘表曾遣人采药于此,得麝香数十。
30、 卧龙山。在县南十里。下有高阳池,又名习家池。
31、土门山。在县西四十里。其形如门,故名之。
32、鹤子山。在县西五十里。近鹤子川,故名之。
33、玉山。在县南二十里。
川一十七:
1、汉水。又名襄水。在县西北辗转而南,超经宜城入安陆州,至大别山入江。即《禹贡》“嶓冢道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过三澨至于大别山也。”
2、白河。在县东北。源出南阳白水河,故名。至樊城东入汉江。
3、唐河。在县东一百里。源出唐县,故名。与白河相合。
4、滚河。在县东六十里。源出枣阳县,西流入唐白河。
5、泥河。在县东北九十里。南入唐白河。
6、清河。在县东北十里。流入唐白河。
7、七里河。在县北七里。东流入白河。
8、淳河。在县东三十里。西流入汉江。
9、黄龙港。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南流入汉江。
10、沙河港。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南流入汉江。
11、土山港。在县东南五十里。东流入汉江。
12、竹条港。在县东北三十里。西流入汉江。
13、石牌港。在县西北二十里。西流入汉江。
14、金水港。源发桃花岭,由檀溪至县南五里入汉江。
15、田塍港。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入汉江。
16、隆盛港。在县东南四十里入汉江。
17、安家港。在县东南五十里入汉江。
河川必然涉及关津,该志记载的府周(襄阳县)津渡多处,其中主要的:
1、凤林关。在县南七里,羊祜庙之南,遗迹尚存。
2、东津渡关。在县东十里。
3、老龙堤关。在县西北十里。
4、樊城关。在县北三里。
5、七里店关。在县西七里。
6、柳关。在县西三里。
7、观音阁关。在县南十里。
8、东津渡。在县东十里,东通德安等府,西通本府各县。天顺二年,知县李人仪增设渡船四只,以送往来行者。
9、汉江渡。在县北大北门外,旧曰汉阴通济渡,有碑存焉。天顺二年,知县李人仪增设官船二十只,以渡往来行者。
10、蔡村渡。在县东南八里。天顺二年,知县李人仪增设官船四只,以渡往来行者。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