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襄阳!你早!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6

[转载]《旅行家》汉水专题•收藏者

$
0
0

《旅行家》汉水专题•收藏者
201505
收藏一座城
文/邓丽颖
襄阳人施锦华的家在汉水边的樊城,这个上午烟雾迷蒙,此时的汉水不乏美感。汉水穿城而过,襄阳被分为襄城和樊城。历史上,襄城是政治中心,樊城是商贸发达之地,这样的格局在今日依然延续。

襄阳这座城,发生过许多的故事,作为曾经汉水上最繁华的一座城池,它的历史,一度和这条河流一般,浩浩荡荡。如今,却也如河一样,有些落寞。千城一面是在中国城市旅行最常遇到的境况,如同在其他的许多城市一样,诸多历史踪迹都随着城市建设消失得无影踪。外来者似乎已很难在这在里感受到城市的发展脉络。

当我走进施锦华的家中,却仿佛穿过一扇时间门,遁入另一个维度的空间。在他位于热电厂家属区最高层的这间屋中,客厅里、阳台上、顶楼的天台上,分门别类地堆满了他十多年来收集到的各种“宝贝”。城砖、城瓦、瓷片、钱币、石炮、船用物品……这些历史碎片都是施锦华在襄阳的老街陋巷里、建筑工地上,经过十多年的捡拾、收藏而得。近万件藏品,上至春秋,下至民国,虽大多其貌不扬,却承载了大量历史信息。施锦华在提到襄阳时,总爱用“我们襄阳”,透过这些历史残片复原的历史,他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襄阳,也因此更加热爱自己所生活的城市。

凭借地接南北的水运之利,襄阳曾经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拥有重要的地位。盛唐时代,南来北往的货船在汉水上川流不息,可以想见,这条江中埋藏着不少历史遗留的物件。家住汉水边,施锦华也的确从这条江中获得了不少“宝贝”,他在挖砂船上的砂石队里捡到过一只白色瓷碗,跟书中唐代邢窑的例证照片一模一样。邢窑远在河北,当年这只瓷碗便是借着水运来到襄阳,或许是因哪位粗心的小工跌入江底,却得以保全全身,在施锦华的家中和我们相遇。

这些收藏佐证着襄阳城的历史,同时,也在补充着今人对襄阳的了解。明末清初,航运发达的襄阳建有不少会馆,施锦华收集的会馆铭文砖就达十多种,这其中,有一些是典籍里明文记载或至今尤存的古迹,也有一些典籍中从未记载的,如“寨河明王会馆”、“江神馆”、“羊城馆”、“韩城会馆”等。

《旅行家》对话施锦华
如何开始对收藏文物感兴趣的?
我出生在1960年代,我们那一代人对往事有一种眷恋,对历史比较感兴趣。我生活的这座城市有文化底蕴,我又生长在汉水边。通过老一代人传播的文化,深受感触。看到他们文章里描述的文物古迹,我就去寻访。发现襄阳这个地方真是南船北马,充满了无数的传奇和故事。

最早的收藏是从何时开始?
2000年,我晚饭后去江边散步,在采石场的石堆里看到很多带有花纹的碎瓷片和砖头瓦块。当时突然就想,襄阳是历史文化名城,这些东西会不会就是文物碎片呢?

这些收藏品一般从哪儿得到的?
早些年常常能从建筑工地上淘到宝贝。作为汉水文化的重要节点,襄、樊两城处处都找得到埠口遗迹,挖掘机所到之处,往往能拣到前人遗留的东西。比如我收藏了40多件瓷偶玩具,就来自樊城中山前街一带的改造现场。明清时期,大量景德镇瓷器通过水路流入樊城,几乎家家都有青花瓷玩具和人偶摆件。

你收藏的这些东西年代最久远的是哪些?
最早的收藏是春秋战国的砖瓦陶片。明清时期的收藏最多。但襄阳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在宋以前,因为汉唐时期都城在长安,汉水是沟通关中和长江流域的重要交通路线。清末,京汉铁路通车后,我们襄阳才失去了南船北马的地位。

会考虑这些收藏的经济价值吗?
我收藏的主要是不被人重视的残砖烂瓦。有些人认为我搞收藏是为了发财,其实搞历史收藏的人并不苛求文物的品相,因为有好品相的古董往往价格不菲,工薪阶层难以承受。文物佐证历史,我最在乎的是它们的历史价值。只要是能说明问题的残砖、瓷片、陶片,我都当成宝贝,整理、建档、收藏。

你是如何判断这些文物的年代的?
一方面是拜访专家,另一方面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我搜罗了很多历史书,对照实物学习、研究。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文物鉴赏能力。

有没有计划将这些收藏和更多人分享?
2011年,我做了一个“拓印襄阳”的展览,主要内容是秦汉瓦当、南北朝画像砖、宋代到民国襄阳城文字砖、清代会馆铭文砖的拓片等。以后有条件我想建私人博物馆,让更多人欣赏襄阳地上地下的文物,了解襄阳历史。

小收藏,大襄阳
1.窗棂
这片窗棂是施锦华的得意之作。窗棂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构件,利用窗棂上的木格,施锦华将其改造为陈列陶瓷残片的“博古架”。陈列的陶瓷片上至周朝,下至民国。来自天南海北。北方的如陕西耀州窑,河北磁州窑等;南方的如浙江龙泉窑,景德镇的青花等。都是中国几大著名的窑口,可以看出襄阳唐宋时期到明代商贸往来的繁盛。小小窗棂里不仅汇聚了襄阳的陶瓷史,还汇聚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史。

2.岳飞的城砖
这是施锦华收集的年代最早的城砖,上面写了八个字,“桩办城砖,不许借用。”这几个字让他困惑了好几年。之后明白,“桩办”在南宋是官方语“备办”,意思是战备物资,不许挪用,这和岳飞在襄阳筑城的历史相对应。南宋,襄阳硝烟四起,为了增强城墙的防御功能,岳飞组织修建加固城墙。有一块砖上还有猫爪印,可见当时战事紧迫,城砖加工难免出现疏漏。施锦华还收藏有“岳”字的砖。岳飞在襄阳筑城的历史已无迹可存,施锦华的收藏是一个鉴证。

3.北宋碎碗瓷片
这个碎碗瓷片来自磁州官窑, 是2009年施锦华在鼓楼商场西侧工地上拣到的。淡黄色残片上,朱红行书诗词写道:四五百竿竹,两三千件书;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北宋时期社会安定,襄阳民生太平,生活物件充满情趣。

4.蒙古八思巴文的瓷碗
2004年,在米公祠旁已经拆毁的中州会馆地基里,施锦华找到几片颜色相近的黄釉碎瓷,回家粘连起来是个口径20厘米的大碗。经考证,碗底圈足内的黑色文字是蒙古八思巴文。经专家指点:在宋元“襄樊之战”中,蒙古军队先轻易攻陷樊城,继而再过江全力围困襄阳。这个大碗应当是蒙古军队的生活用具。

5.回回炮弹
2007年,施锦华在一个工地的坑基里发现一窝形如恐龙蛋化石的圆石。专家推证,这些应该是蒙古军攻打襄阳的回回炮弹。之后他先后在多个建筑工地,找到规格不等的回回炮弹。前后50多枚炮弹质地各异,有本地青石,也有北方麻石。回回炮也叫襄阳炮,在蒙古军攻克襄阳中发挥重大作用。炮弹围城,可见蒙古军攻打襄阳多么费力。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