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襄阳!你早!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6

[转载]管家巷曾经的好管家

$
0
0
《襄阳晚报》数字报 > 2016年05月10日 > 17版-城事周刊 >
管家巷曾经的好管家
2016年05月10日 方莉 王涛 本报    热度:114
[字号   ]
1983年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颁发的勋章 本报记者王涛摄
张明贤给孩子们讲故事 受访者刘东供图
张明贤和孩子们一块下棋 受访者刘东供图

  □本报通讯员方莉 记者王涛

  对管家巷的大事小情、街坊邻居的家长里短,她像个管家一样都要管一管,因此当年的她被誉为“管家巷的好管家”;爱管“闲事”的她,吃一碗饭能端着碗从管家巷这头走到管家巷那头

  奶奶是个热心人

  管家巷里居住的都是老居民,有的家族在此居住了上百年,为了留住他们的珍贵记忆和故事,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成立了采访组,本报记者也随同采访。

  在管家巷居住了一辈子,已年近五旬的刘东是采访组的第一个受访者。

  刘东的奶奶,就是当年被称为“管家巷的好管家”的张明贤。“奶奶是个老师,从原龙王小学退休后不想闲下来,义务办了个图书室,让巷子里的孩子都来看书学习。她还要求孩子们看完书后一定要写心得体会,她要检查。”刘东告诉记者。

  张明贤,出身书香门第,一直教书育人,退休后在自家屋里办起了“青少年之家”,从退休费里挤出资金购买书籍和棋类用具,利用放学后和节假日,义务组织孩子们看书、读报、下棋。至今刘东还保存着奶奶留下的300本小人书。“奶奶是个热心人,看到不平的事儿包括街坊邻居闹矛盾都要去管管。”刘东说,当年市里、省里都报道过奶奶的事迹。他至今还珍藏着奶奶的遗物:一枚1983年5月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颁发给张明贤的勋章和两张省里来的记者拍的张明贤和孩子们看书下棋的照片。

  管家巷的一把锁

  在刘东家里,记者还看到一张1984年2月24日的《襄樊日报》,上面有时任襄樊日报总编室主任王化容撰写的《管家巷的好管家》一文。

  关于当年的报道,王化容告诉记者,当时有管家巷居民跑到襄樊日报社找到他,夸赞张明贤自费开办家庭图书室的事儿,要求报社派记者前去采访。管家巷就在报社对面,王化容便过去找人了解情况。“除了开办图书室,张老师还特别爱管‘闲事’。街上谁家夫妻闹了矛盾、婆媳不和她要管,谁家大人上夜班孩子没人带她要管,五保户老人生活有了困难她要管,就连街上不通水不通电她也管。总之,管家巷的大事小情、街坊邻居的家长里短,张老师像个管家一样都要管一管。”虽时隔30多年,王化容提起此事仍记忆犹新。

  王化容说,正应了那句俗语“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那时张老师院子里其他住家户出门,经常请她帮他们看守门户,那个年代家家也没有防盗锁,也不安防盗窗,张老师就被人们誉为“管家巷的一把锁”。哪里像现在,门对门住了多少年,还不知道对门姓什么。

  活在老街坊心中

  “小小猫,跳跳跳,小猫跳,小狗叫,小兔哈哈笑。”80岁的郭国全是管家巷的老居民,脱口而唱的这首儿歌就是张明贤教的。老人说,张老师讲课很生动,特别受学生欢迎。她为人直率,嗓门大,热心公益,人送外号“张大炮”。

  刘东还告诉记者,管家巷第一次用上水和电,也与奶奶有关。

  1965年,张明贤刚退休那阵儿,管家巷没通水、没通电。居民吃水得去大河(襄阳人当时称汉江为“大河”)挑,全巷子的人晚上点的还都是煤油灯,她走东家,串西家,筹集资金,不知跑了多少路,不知找了多少人,硬是让家家户户都用上自来水,点上了电灯。

  “当年给巷子里牵电线,巷子里的老人都晓得。我奶奶跑供电所把手续办好了,电线杆还得架啊!老奶奶性子急,等不得。我母亲是电工,瞅个星期天,把她电工班上的同事都喊到一起,一天工夫,路灯就架起来了,巷子里的居民再也不用摸黑回家。”刘东说。

  刘东回忆:“我奶奶那时身体可好了,吃饭能吃一海碗,端着饭碗能从巷这头走到巷那头,甚至穿过东巷子串到西巷子去。”

  1995年,身体一向硬朗的张明贤因病去世,享年84岁。

  记者在采访中能感到张明贤虽已去世20多年,却仍然活在老街坊们的心中。王化容告诉记者,当年,管家巷有几家单位员工在单位分了单元楼房,却迟迟不肯搬家。问为什么?回答却是:“我们舍不得离开张奶奶,舍不得离开管家巷。”

http://xywb.hj.cn/Read.asp?NewsID=1218539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