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襄阳!你早!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6

[转载]“东管巷”,那些年那些庙

$
0
0
《襄阳晚报》数字报 > 2016年05月03日 > 18版-风物 > 
“东管巷”,那些年那些庙
2016年05月03日 方莉 本报    热度:189
[字号   ]
管家巷南口(原小土地庙所在地) 方莉摄
东巷子与管家巷交会处(原大土地庙所在地) 方莉摄
东巷子西口(原裴山庙所在地) 魏冬玲摄

  □方莉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多神的国度,到处庙宇林立,供奉着各种神灵,这种信仰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史悠久的襄阳城当然也不例外,寺庙庵观布满大街小巷。东巷子、管家巷作为襄阳城的历史老街巷,长期居民麇集,人口繁杂,祭祀场所同样必不可少。

  为了尽可能地还原两条老街巷的当年面貌,我们联系到了市七中退休教师张德超、原襄樊教师进修学院退休教师杨贵昌等人,他们都曾在东巷子、管家巷居住,有的在这里长大,现在均已七十岁上下。

  据他们回忆,东巷子、管家巷里光是土地庙就有大小两座。

  俗话说“万物土中生”,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土地的重要性,土地崇拜是起源最早的自然崇拜之一,在原始社会的农耕民族中开始流行。汉班固《白虎通义》说:“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最初人们直接崇拜土地,把祭祀、供奉的物品撒在地上或埋入土中;后来,又在祭祀中垒一个土堆或定一个地方作为礼拜的对象或场所,年深日久,这个土堆或场所就成为土地神的象征或神体,从而逐渐形成“社”,祭祀土地神发展为祭祀社主、社神,一般春秋两祭,所谓“春祈秋报”,即春耕前祈祷土地神保佑,秋收后则报答它的恩德,于是就有“春社”“秋社”之分。

  明清后,社神“俱吁土地”,土地崇拜进入各级的社会组织中,乡村、里坊多设土地庙。土地庙虽是庙宇中最小的一种庙,但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只要有人家便有此庙,所供形象多为白须白发、和蔼慈祥的老人。民间信仰中的土地神亲切善良,乐于助人,故对其敬而不畏。旧时百姓家死人必至土地庙“报庙”,另外,祭宗祠、扫墓、破土前先祭土地公公,有什么心愿也随时到土地庙去祷告。各地还给土地神安个配偶,称“土地奶奶”,与土地公公共享香火。

  东巷子的土地庙在与管家巷交会处,是一座较大的土地庙,有三开间,供奉着土地爷、土地奶奶的塑像,是人们经常祭拜、祈祷的地方。问起人们一般向土地爷祈祷什么,杨贵昌说:“什么都求!百姓经常去,香火很旺盛。”张德超还回忆,这座土地庙在民国时代被改成了“保公所”,新中国成立后成为“街公所”。保公所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推行的保甲制度的产物。十户为甲,十甲为保,若干保为联保。这里应该是一个保甲组织的办公地点,约管辖100户人家。新中国成立后保甲制度废除,以街公所代之。由于长期作为基层政府的办公地点,这个土地庙得以保留较长时间,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拆除,当然土地爷、土地奶奶的塑像早在50年代破除迷信中推倒了。人们所熟悉的镌有“湖北提督军门”字样的石碑就是在拆除土地庙时从墙壁中拆出来的,如今仍立在土地庙的原址上。

  另一座土地庙在管家巷挨着新街的南口,则小太多了,老人们回忆,只有两平方米见方,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里面也有土地爷、土地奶奶的泥巴塑像,由于太小,根本进不去人,所以人们都是点了香在外面拜拜。这个土地庙的拆除时间,张德超记得很清楚,是1952年。而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当年拆除的时候,他9岁,正在上小学,一个叫周安民的调皮同学上去踩了几脚,结果第二天就发烧了,大家都说,他是惹了土地爷,土地爷怪罪下来了。当然,这都是私下说,1952年全城都在破除迷信,所有庙里供的、家里供的各种神像都要砸烂、拆毁。

  这个小土地庙的后面,今市民主党派办公室所在的综合大楼处,是一个大的戏台,戏台两米多高,与樊城抚州会馆大小仿佛,上面搭着木戏台,雕梁画栋,非常漂亮,下面空着走人,俗称过街楼。年代久远,老人们也记不清上面有什么文字,只记得逢年过节时会在上面唱戏,抗日战争时候,一些宣传活动也在上面举行。

  除了土地庙之外,东巷子西口的裴山庙也是一座大的庙宇。杨贵昌家最早在小北门外居住,他还记得这座寺庙,小时候在庙前玩耍过,他说起裴山庙,是我们襄阳话,念作裴(pi)山庙,也是三开间大,但是里面供奉什么老爷,有什么灵验,杨老师当时年龄尚幼,并不知晓。裴山庙,查同治《襄阳县志·寺观》记:“在小北门内,有顺治年间断碑,仅辨数字,云‘裴山’,不知所自。”该条记载表明,裴山庙至晚建于清初。由于有这样一座庙宇在,东巷子又被称作“裴山庙街”。新中国成立后裴山庙应尚存,早前文史资料记载在“东巷子酒厂围墙内”,与县志记载相符。裴山神的祭祀,主要流行于湖北、河南、河北一带,查资料,有的曾与南岳神、痘神等合祭,其信仰内涵有待进一步探讨。

  另外,同治《襄阳县志》记载:“咸丰三年(1853)……于小北门内裴山庙街四贤祠设北堂义学。”那么东巷子中应该还有一座四贤祠。由其名称猜想,应该是祭祀本地历史上先贤的场所。

  这些祭祀场所的存在,反映了人们的一些朴素愿望和信仰,也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只在老居民中保存着一些记忆碎片,如今,还原并聚拢这些碎片,对地方文化的研究大有裨益,更对东巷子、管家巷的重建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http://xywb.hj.cn/Read.asp?NewsID=1216320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6

Trending Articles